作者:粽子
本文由:可可的粽子妈(kkdzzm)
我曾经对儿子抱有过这样的幻想,我想:我都这么无条件的尊重满足你了,你应该就很平和了吧,应该不会再有什么哭闹啊耍赖的时候了吧?
我真的是想多了。
今天就是想要告诉大家,即使是一个常年从事心理工作的,常年研究母婴关系,研究育儿的人,也不会就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很小就能情绪自控的任何时候都通情达理的人,养儿子的过程里我也经常会受挫,也会生气,也时不时的想扔孩子。
1
上周六要带儿子去拍个简单的合影,距离我俩上次合影已经过去两年了,其实这次拍一下主要也是怕什么时候工作需要用,想先备着。儿子是很不喜欢拍照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我出于私心要拉他去拍照就需要给他付工钱,这次协商的是给他买擎天柱作为酬劳。
拍照过程还算是顺利,因为一直在告诉他,拍完就去买擎天柱。
买完以后,本来计划是我去朋友新开的沉香店找她,结果儿子也要跟着去,我就带他一起了。
朋友的店在一个新开张的书城里,晚上也没什么人,他在里面跑来跑去,一直嗨到九点多才同意回家(平时九点都睡了)。
打车回去快到家的时候他说:“妈妈,我等一会儿能不能去门口的小超市买个好吃的?”我说:“可以啊。”他又说:“那如果我选东西选很久,你不可以凶我。”我说:“我不会凶你的。”他说:“那你上次为什么凶我?”我:“……我不记得了,今天不会凶你,我保证。”
我心想:怎么这么记仇呢,上次凶他至少也是一个多月前的事情了。
车到小区门口,发现那个小超市关门了,但是旁边的便利店还开着,我说:“那咱们在便利店买吧?”儿子说:“我们为什么不去马路对面的小超市买?”我说:“那边太远了,要绕好大一圈,现在都很晚了,妈妈也好累,我们就在便利店买吧,好吧?”儿子想了想说:“好吧。”
去便利店挑了好吃的,结了账,就进小区了。
结果,都快走到楼下了,他突然站住说:“妈妈,你为什么不带我去马路对面的超市,妈妈是个坏妈妈!”
我整个人都惊呆了,刚不是都说好了吗?怎么这会儿马后炮呢?已经快晚上十点了,我又累又困又冷的,就想回家躺着,儿子就执着的问我,为啥不可以去对面买。
争执半天,最终结果,我还是听他的了,我叹了口气,说:“走吧,走吧,去对面。”他说:“妈妈好凶!妈妈是个坏妈妈!”我觉得他大概是钻到我脑袋里去了,因为我语气已经很克制了,但是心里想的是:“你自己去买吧,我真的不想管你了。”
在深夜的寒风中,绕了好大一圈,来到了对面的小超市,快到的时候他还教育我:“你看,就跟你说这边的超市开着门的吧!你还不信!”孩子啊,妈没有不信,妈是真的不想走路了。
真的数次想吼他,想扔下他不管了,强忍了下来。
2
我想,我学习的成果不是说我能够毫无负面情绪的去面对儿子提出的要求和他对我的指责。他在我很累的时候还一定要拖着我和他玩奥特曼打怪兽,我真的也会觉得愤怒,他在我对他态度不那么温柔的时候立刻就指出我是个坏妈妈,说不要我了的时候,我也默默的觉得他真是个白眼狼。
我学习的成果是我能够不把他的不满和愤怒看做是恶意针对我的。
这一点很重要,可能有的家长还没意识到,我们之所以那么容不下孩子的坏情绪,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那都是孩子在指责我们做得不够好,孩子在恶意攻击我们。
比如,你辛辛苦苦做了色香味俱全的辅食,还专门摆了盘拍了照加了滤镜发了朋友圈,结果孩子尝了一口就吐了出来,然后坚定地拒绝再吃第二口,你是不是觉得要被气疯了。
其实,孩子不是针对你,他就是觉得这个他不现在想吃。
孩子是很耿直的,不会因为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就违心的接受你的“好意”,也不会因为你情绪不佳,身体不适,就压抑自己不提出要求。
3
我们会下意识的把孩子的拒绝和愤怒体验为专门在攻击我们。
英国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比昂曾经提出了一个“母亲”(心理意义上的母亲)的重要功能,就是去接住和消化孩子的攻击、愤怒、沮丧、悲伤等负面情绪,然后以一种“无毒”的形式反馈给孩子。
举个例子:
孩子在玩积木,怎么也搭不好,一怒之下把积木全部推到,大哭起来。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愤怒,可以选择把孩子抱起来(如果他愿意被抱着),安抚一下他,允许他表达自己因为挫败而产生的愤怒。
反例:
- 哭就哭去吧,要学会承受失败,一哭我就哄岂不是把他惯坏了。
- 怎么能为这点小事就哭呢?这孩子逆商太低了!必须纠正!
- 有什么好哭的啊,来来来,别哭了,先把这个积木摆好,我帮你一起摆。
其实孩子在情绪上来的时候,是听不进去道理的,他需要的就是让自己的情绪被家长看见,被允许,被“去毒”。
当爸爸妈妈觉得理解他,同时也觉得这件事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糟糕时,孩子自己就会慢慢平静下来,一次次的重复这些场景,孩子慢慢就会内化爸爸妈妈处理他情绪的方式,变成自己的能力。
我觉得大家应该明确一点:孩子,之所以叫孩子,就是因为他们不成熟,他们无法做到时时刻刻通情达理,无法做到精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如果是把孩子养成一个“小大人”,那是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出了问题。心智成熟这本来就是成年人才具备的能力,不要强加给孩子。
如果指望通过你对孩子尊重、接纳就能养出来一个波澜不惊的大仙,那其实是另一种控制和不接纳。
作者:粽子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有两岁萌宝,专注0-3岁儿童心理,聊聊育儿,聊聊家常,可卖萌,可正经。原标题:《是不是我尊重孩子以后,他就不会发脾气了?》转载已获授权。图片来源:pixabay
编辑:刘韶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