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职场上叱咤风云的闺蜜再次在我面前崩溃,还是因为孩子。
在工作上一路打怪升级的她,在与4岁半女儿的过招中,却屡屡败下阵来。眼前日益长大的小娃,常常都让她崩溃、抓狂。
这次,她的眼神明显更加黯淡:“你知道吗?昨天,看到朵朵怒目圆睁、咬牙切齿地向我大吼时,我愣住了。我分明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在她面前表现出的愤怒、焦躁等不良情绪,都被她完全复制,说实话,那一刻我是恐惧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外人面前能保持克制,却常常在孩子面前一秒破功;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教孩子管理情绪,却常常忽视了对自己的情绪管理。
而坏的情绪是病毒、会蔓延,比身体疾病的传染更具“杀伤力”,在亲子关系中尤其如此。
孩子不说话
你的坏情绪都记在心里
就像闺蜜的女儿朵朵,“感染”了大人的坏情绪,并以同样的方式发泄出来。
看上去很令人担心,但是我要说这还算好的。至少,我们还可以根据孩子流露出来的情绪,对他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安抚,反省自己的问题。
还有一种更令人担心的状况:被吼过的孩子,不哭不闹、沉默不说话,目睹了爸妈吵架、打架,假装没听到、没看到。
我们无从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真的是对大人的坏情绪毫不在意吗?
当然不是。
德国经典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生动刻画了孩子被妈妈吼过的内心感受,痛到身体四分五裂。
说不出话来,因为嘴巴被插在了高山上,想喊喊不出来。
为什么孩子不说话?
可能因为害怕。当大人对他怒吼或发飙时,他也想哭泣或发脾气,但内心却害怕的,害怕如果表现出不满和反抗,会遭遇更加严厉的责骂和批评。
可能想逃避。妈妈发火时的样子是狰狞可怕的,言语是难听刺耳的,不管自己做得是对还是错,他都不想再争取和争辩什么,只希望这场暴风雨赶紧过去。久而久之,孩子发展出了“鸵鸟心态”,消极面对很多压力和问题。
可能已经麻木。刚开始时,他也会疑惑,为何妈妈总是向我发火?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反复的因果分析、自我追问之后,找不到答案,妈妈依然在咆哮。慢慢地,习惯性的隐忍和压抑,就变成了麻木。
所以,这样的孩子更让人担忧。
你从他的脸上看不到他的真实想法,你不知道在他看似平静的表面上,内心是否已经卷起了惊涛骇浪。
孩子强压下去的情绪消失并没有,只是生硬地被压抑在孩子的心里、身体里。
美国麦克莱恩医院精神病学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基于大样本研究发现,长期遭受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大脑结构会出现永久性的损伤。
他们发现,长期被吼的孩子,前额叶、韦尼克区(负责对语言进行处理加工的部分)出现缩减,海马体体积(负责情感处理及记忆形成的部位)也变小了。
于是,长期被吼的孩子很容易出现以下状况:
智力水平下受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
耳濡目染之下,情绪控制能力较弱;
自卑、缺少自信,长期处于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中。
亲子关系也会因此出现裂痕。长期被吼的孩子会为自己的内心筑上一堵墙,阻断了和我们的交流。以后,当他们遇上难题与困境时,我们无法知晓,更无从下手去帮助他。
走近你心中的那座情绪冰川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
和孩子一起逛超市时,突然找不到他了,心急如焚,找遍了所有地方都不见他的身影,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就在这时候,他蹦蹦跳跳向你走来了,原来是被好看的玩具吸引了,多看了一会。
你看到他出现时,情绪会经历怎样的变化?
看到他的一瞬间,是不是会深深松了一口气,但愤怒会马上占据心头。“怎么这么不听话,都和你说过几百遍了,在外的时候要随时跟着大人,为什么老是乱跑……”免不了会训斥他,甚至揍他一顿。
于是,孩子看到了我们的愤怒,但愤怒背后是我们深深的害怕和担心,但他往往看不到。
如果把情绪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那这个案例中,我们表现出、孩子看到的愤怒,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点尖角。真正重要的情绪,比如担心、紧张、恐惧……都隐藏在冰山之下。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把冰山之上,往往最具杀伤性的坏情绪展现在孩子面前,而绝口不提深层次、比较温和的情绪。
如何调整自己,让冰山之下的真正情绪慢慢浮现出来,及时纾解情绪,减少大吼大叫的概率。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个自己试过,比较实用、易操作的方法。
1. 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
一旦发现自己情绪出现不对的苗头,就及时处理,不要等情绪的洪水要击溃自己内心的堤坝时,才想起来要泄洪。
有时候,我们对孩子大吼大叫,可能根本上并不是孩子的错,他的不听话、任性只是压倒我们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工作上的不愉快,和老公拌了两句嘴,情绪已经压抑到了一定程度,孩子正好这时候撞到枪口上,白白充当了炮灰。
如果,我们能及时觉察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时纾解,再面对孩子时,会有更多一些耐心,减少大吼大叫的概率。
记录,是一个很好的自我觉察的方式。
在书写时,你可以更诚实地面对自己,很多被锁住的情绪,都会随着文字流动开始呈现。 回忆着,梳理着,内心或许就会升起一份轻松。
即使不写下来,心里回忆默念,回溯令自己情绪变坏、失控的过程,情绪也会得到一些舒缓。
2.和孩子聊聊我们的心情
我们的父母,也许是为了维持他们的权威性,他们很少袒露自己的心声。我们只能从他们的表情、话语、肢体语言来了解他们的心情,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冰山上面的表象情绪,总觉得很难理解父母。
当我们成为父母,可以尝试多跟孩子聊聊自己的心情。为什么你走丢的时候,我会生气,除了生气之外,更多的是感觉担心和害怕。
鼓励孩子也和我们分享心情,但注意不是吐苦水、抱怨,要用积极的心态讨论情绪,寻找合适的纾解情绪的方法。
3. 学会倾听孩子,看到他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
如果真的是孩子的“错”,我们也要有意识去探寻:孩子很多时候的无理取闹,背后都是有因可循的。
小川刚上幼儿园那会,每天早上穿鞋的时候,总会说鞋子不舒服,换了一双又一双,哪双都说不合适、不舒服。我心中的小火苗蹭蹭地升起,最后总是以我愤怒、他委屈的局面收场。
后来,我慢慢觉察到,他在“刁难人”的时候情绪是低落和沮丧的,于是我试图去倾听他:“你好像很不开心。”“嗯”“是鞋子真的不舒服,还是有其他不开心的事情?”他点点头。“你是不是舍不得妈妈,但又不得不去学校,心里很难受,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随着哇的一声,小川哭着扑进了我怀里。
我们要善于观察,积极倾听孩子,读懂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才能真正熄灭自己心中的愤怒之火,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4. 坚持原则,温柔而坚定
有些时候,我们情绪失控的根源在于:一开始没有坚持原则,允许孩子不停试探底线,最后孩子彻底越线了,我们的耐心也被磨光了,于是爆发了。
最典型的例子:本来和孩子约好,去公园玩到10点就回家。到10点准备回家,孩子不想走,撒娇了一下,再玩5分钟,我们一心软答应了。于是,第一个5分钟,又第二个、第三个......孩子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而我们着急回家忙其他的事情。拖到10点半,孩子正玩在兴头上,我们着急回去,一拉一扯之间很容易就爆发了。
如果从一开始,就温柔且坚定地遵守约定,久而久之,孩子不会出现拖拖拉拉的现象,我们也不会看着心里着急发飙了。
5.要孩子承担自然后果,不用惩罚威胁他
很久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每个不自律的孩子,背后都受到了这样的错误干扰说的就是这个观点。
不要用惩罚威胁孩子,试图消除他不好的行为。美国教育家简·尼尔森在其著作《正面管教》中说:“孩子感到威胁时,是不会去判断自己行为的对与错的。”也就是说,孩子在那时弄不明白不良行为和坏结果关系的。
此时,不如用自然后果法。孩子的行为本身产生了不愉快的体验,孩子从事情发展的结果中体验后果,总结因果关系,从而自发修正自己的不恰当行为。
这时,不需要家长过多的干预,更不需要大吼大叫来强调孩子注意后果,他自己能体会的到。
当然,自然后果法应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最后还想说,我们尽力做好就行,偶尔状态不好,对孩子吼叫、发火或表现出其他一些负面情绪,不必过分苛责自己。
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我不够好”,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言:“当我如实接纳自己的本来面目时, 我反倒能有所改变了。”
但并不是说,吼完孩子,心里想想下次不吼就算了,必须做出相应的补救行为,并且抓住这个机会,和孩子探讨、向孩子展示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
具体怎么做?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想看的朋友点“好看”告诉我。
川妈说说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看到深圳虐童事件中的小女孩,被爸妈频繁痛打却表现得很“从容淡定”,心疼的同时也很疑惑:她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她不反抗,一言不发?
当然,正常父母谁也不会那样虐待孩子,但偶尔绷不住情绪,失控吼两句还是很有可能的。
某次,带小川逛博物馆,看到一位妈妈在教训孩子,长篇大论训了半天。不知道原因,只看到那个男孩一声不吭,低着头默默坐在那里。
想起偶尔我批评小川严厉的时候,他也会耷拉着脑袋默默不说话。当时我在气头上,顾不上他的感受。但当一变成旁观者,突然觉得孩子好可怜。有什么气不能消,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呢?
我们是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但时时反观自己,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P.S. 元旦期间转发留言抽奖的活动还在统计中,因为这两天比较忙,有些顾不上,截止到这周末吧,大家还可以继续转发参与抽奖。公众号回复“自然”二字,即可获得参与方法。
对了,以前留言赠送礼物的活动,我好像都默默地礼物送出去了,没顾得上发文告知,这次一定不再“偷偷”送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