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老爸走红:不在“起跑线”上焦虑的家长,更能让孩子赢在终点!

作者:简单好家长 01-03阅读:1796次

叶子老师经常在后台收到家长们的留言,家长们描述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

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唯恐行差踏错,充满着对孩子未来的深深焦虑。

有时,我想对家长说:也许心怀钝感,不焦虑于 “输在起跑线上”,反而更有可能赢在终点线上。

1

暑假期间,一篇名为《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一位孩子正在上小学的妈妈,短短2个月的暑假,就给孩子报了11个补习班和2个夏令营…共计花费5.7万元。

补习班开销太大给家庭带来了经济压力,一家人只好省吃俭用。

有人提出质疑:给孩子报那么多暑假班,自己却过得紧巴巴,有这个必要吗?

小孩妈妈无奈地说,“现在没有家长不给孩子报暑假班的吧。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补习班,你不上的话,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而且感觉周围的学霸太多了,一比就觉得孩子和他们的差距很大,所以暑假必须要报培训班。”

这个故事听着有些夸张,却是我们真实世界里,万千家庭的一个缩影。

多少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变成了“敏感体质”,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日常生活围绕着孩子转,情绪也会随着孩子的日常而剧烈波动。

在我们生活中,一定同时存在着敏感和钝感的两类父母,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

钝感和“敏感”一样,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与“敏感”互为反义词。

虽说敏感的父母心思细腻,更能注意到孩子的变化。但当下绝大多数父母都过于敏感,过于焦虑,在这种情况下适度的“钝感”反倒是好事。

2

在我们身边,敏感的父母处处都有,我的小姨便是其中之一。

去年,表弟面临着初升高考试,为了让表弟考上重点高中,小姨给表弟报了各种补习班,到处打听学校,焦虑地晚上经常失眠。

敏感的小姨,早已将自己的焦虑悄悄传递给了表弟。

本以为在小姨的努力下,表弟可以如愿以偿考上市重点,结果却在考试时紧张地大脑一片空白。

表弟初升高失利以后,小姨痛定思痛,对表弟要求更高了。

按照她的话来说,普通高中各方面条件有限,要想孩子考上好大学,当家长的必须咬紧牙关为孩子创造条件,于是表弟仅有的一些休息时间全部贡献给各种学费高昂的补习班。

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全家进入到了“战备”状态,比如家里不能看电视,不能玩手机,小姨和姨夫说话也总是刻意轻声细语的…那种环境很让人觉得压抑。

不忍指责小姨,因为我十分理解父母这种心态。

我曾想过等我当了妈妈,我要做“虎妈”,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他考上985,送他出国,让他见识更广阔的天空…

但偶尔看着小姨鬓角的白发,看到她为表弟操心过多而生出的皱纹,我也会想,作为父母如果多一些钝感,会不会让自己和孩子都能活得快乐一些呢。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说:“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心怀“钝感”不是放任自由,而是以理智与克制排除外界纷扰,以良好心态向正确人生方向前行。作为家长,只有心怀钝感才能保持理性与从容。

3

父母多一些钝感,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多一份“尽人事知天命”的从容;多一份“宠辱不惊”的豁达;少一份苛求完美的偏执。

前不久,在朋友圈看到一条颇有意思的新闻,名为“儿子考7分 结果爸爸买千元烟花庆祝”。

江苏宿迁的周先生,拉了一车烟花爆竹在空地上放。

看热闹的人以为他们家有啥喜事,随口一问却傻眼了。原来这位爸爸放烟花是为“庆祝”自己11岁的儿子考试考了7分。

据这位爸爸说,孩子经常考零分,这次考了7分不容易,所以要鼓励一下。“不知道其他家长教育孩子是什么样,有的人逼孩子这样那样的,我不喜欢。”

他这样的鼓励式教育,在很多人看起来有些“傻”,但效果却很明显,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小孩已经考到57分了。

这位父亲的“钝感”,不仅让自己在面对儿子成长问题时更从容,也让孩子的成绩实现了从0到7,从7到57的跨越。就像网友说的那样“57都有了,离97还远吗?”

心有钝感的家长,不被眼前一时的得失所累,从容面对遇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将更积极且有韧性。

4

心有钝感的父母更能注意到孩子的独特性,愿意保护孩子身上闪光点,并用更宽容开放的心态包容孩子的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眼光远,格局大的表现。

叶子老师之前给大家分享过华师大一附中谢春林女士的演讲。

谢女士的女儿在进入重点高中以后发生了变化,她的第一次期中考试考到了全班倒数第一。

这次考试成绩给了孩子不小的打击,尽管孩子明显比从前更加用功了,上课更加主动积极,课余时间主动停掉许多娱乐活动用来学习,但结果非常出乎意料,女儿期末考从倒数第一进步到了倒数第二名。

考试结果虽然谢女士也着急,但是她更担心女儿的努力打了水漂,综合考虑女儿文理科成绩,谢女士不顾他人反对,劝女儿转读文科。

谢女士的丈夫对此表示忧心忡忡,他问谢女士:“万一女儿文科也读不好呢?”

谢女士淡定地回答:“万一文科也读不好,降低目标就好了。”

谢女士的钝感对女儿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此后,女儿的学习成绩在努力中渐行渐涨,考试总分逐渐进步到了班里第四名。

孩子的成长自有其规律,进步也需有个过程。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多一些钝感,少一些敏感,才能保持理性,及时帮助孩子做出调整。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既然如此,不妨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心怀钝感,不要时刻焦虑于 “输在起跑线上”,反而更有可能赢在终点线上。

图片 | 摄图网,版权归摄图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