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帮孩子作业,后果不仅是“蛋壳效应症”那么简单

作者:幼儿说 01-04阅读:2633次

一次愚蠢的赞扬

最近,有一位妈妈愤怒地给我发了一张一年级家长群的切图,切图里,老师赞扬了两个孩子“写手抄报表现优异”。

这位妈妈说:“一看就知道不是孩子做的,孩子们才学完拼音,这么多文字、这样的整齐程度……我想不明白,老师到底是愚蠢还是故意的?”

最后,这妈妈恨恨地说:“这不是明摆着要家长帮孩子做作业吗?这是什么教育?”

这位妈妈分析得不无道理,低年龄段孩子的书写水平,大概也只是这样的情形:

经常也有家长对孩子上学写作业苦不堪言,这是以往一些父母的留言:

A妈妈:老师要让家长检查作业,否则就说家长不用心……

B爸爸:家长做作业没问题啊,可孩子就在旁边玩……

C妈妈:上次做风车手工,孩子做不来,我让他画了一个风车,却被老师说不合格……

D爸爸:每个孩子的作业都被家长帮忙得正确无误,老师每天只做一个“打勾”动作,那还要老师干啥?

……

对于孩子做作业,虽然有些家长被气得装了心脏支架,但对家长来说,仍旧是小事,因为对孩子来说,才是影响深远的“大事”。

▶家长经常帮孩子做作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恶果?

有人说,这样的家长,会养出一群“假优秀”的孩子。为什么?家长经常帮忙做作业,孩子不是A就是100分,老师经常赞扬,年幼的小朋友以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功劳”,“装着装着”似乎真的很优秀。可是当家长哪天没能力帮了,这些孩子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幼儿说认为,更严重的还在后头。父母为孩子帮忙太多、保护太多,孩子会轻易地患上“蛋壳效应症”。2012年,澳大利亚有心理学家研究过一群孩子,他们发现那些在5,6岁被父母过度养育包办的孩子,到了9岁时,这些孩子普遍存在超过健康水平的焦虑。斯坦福教育教务长Julie Lythcott Haims也说过类似的观点,她说,那些父母付出过多的孩子,他们会害怕长大。简言之,习惯了被父母帮忙、习惯了顺利、习惯了优秀,这些孩子的“心理免疫力”会发育不良,所以一大群“蛋壳效应症”的孩子便养育出来了:

(你如果网上搜“孩子 成绩 自杀”,显示超过200多万的搜索结果;你如果搜索“孩子 成绩下降 自杀”,也有超过70多万的结果。可想而知,如今孩子们的心理免疫力有多差。)

这些血淋淋的案例,到底是谁造成的?虽然我们不能说,这些轻生的孩子全是因为父母包办造成的,可是,如果父母从孩子小时候经常包办,塑造出一个个“假优秀”的孩子,恐怕这些孩子未来的心理承受力会更脆弱。

在一个家长帮忙做作业泛滥的氛围里,那些独立做作业的孩子也很惨

下面是一位爸爸告诉我的故事。

他的儿子读一年级,老师的作业是创作一首诗。他鼓励孩子自己想到什么便写什么,孩子苦苦思考了半小时,写了一行拼音。第二天放学时,孩子却把作业带回来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小男孩说:“小南(同桌)看到我的诗,说我作得太烂了,他说我一定会被老师批评。”原来,孩子的同桌小南从书包里拿出了一首整齐的诗,还配上了画,得意洋洋地跟他说:“你看我作得多好,我肯定得到老师表扬,你的诗会被老师丢垃圾桶……”小男孩越想越自卑,便不敢交作业。

后来,这位爸爸私底下问小南的妈妈,小南的妈妈也很坦白:“一年级的孩子能作什么诗?是我写出来,然后让孩子抄上去的……”

被家长帮忙做作业的孩子如果被老师赞扬,对那些独立做作业的孩子常常是天大的打击。有对比就有伤害,那些独立做作业的孩子,他们不知道并不是因为自己差,而是因为对方家长“太尽责”,带来了不公平的竞争,可是这些努力的孩子不知道,习得性无助便可能发生,这些努力的孩子也获得了深深的自卑。这些孩子可能会想,“我怎么努力都不行”,“我可能天生比较笨”,他们就像马丁.塞利格曼箱子里的狗,被电了几次就“瘫”了,再也不会努力。这是一场错误教育下的悲剧。

▶“能告诉孩子,有些孩子的作业是父母帮忙的吗?”

有一位妈妈曾经问我:“我家孩子的班里,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被老师‘区别对待’,经常帮孩子编作文,大人一字一句地作,孩子听着写。我家孩子自己写的,作文短,也很普通,经常被老师批为C级,孩子有时难免自卑。我能跟自己孩子说,有些小孩的作文是爸爸妈妈帮忙编的吗?”

我觉得可以有技巧地告诉孩子们一些客观事实,可是要避面孩子养成“外归因”的思维。因为有些孩子可能会想:“我这么烂,是因为别人都是家长帮忙的,并不是我不够努力”,如果孩子这样想就糟糕了,家长要避免给孩子造成这样的思维习惯。比如我有一位朋友曾经跟沮丧的女儿说:“小婷有人帮忙才得了A,你自己做的,虽然得了B,但妈妈觉得你很勇敢,勇敢的孩子会越来越强大的。”

所以,如果家长想养育一个未来心理健全的孩子,避面“心理免疫力”发育不良,从小别“短视”地养孩子。

▶什么能力,才是一个孩子未来最珍贵的?

虽然不容易,但父母还是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从小养成独立做作业的习惯,家长只给予适当的帮助,“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更不能包办。孩子有时做得不够好,当孩子只要每一次比前一次有进步,家长就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正如行为心理学家班杜拉说,要鼓励孩子尝试惧怕的事物,及时给予快速、积极的反馈,帮助他们树立冲破困难的信心。当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坚不可摧”,孩子便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因为一个孩子未来活得好坏与否,绝不是学校曾经的成绩,更不是一时半会的“假优秀”,而是问题解决能力、坚韧力、成熟的心态……

有一个小男孩,拿着59分的试卷回家,他闷闷不乐,因为他被老师批评为“糟糕的笨孩子”。他不敢让父母看,担心父母也说他是笨孩子。没想到父亲看到他的分数,竟然兴奋地说:“儿子,你比上次进步了2分,我们要庆祝一下。”结果父亲把家里唯一的一只羊宰了,还请来亲戚邻居一起庆祝。这事儿被亲戚们笑了几十年。几十年后,小男孩成为一名教授,他正是我当年的一位老师。教授在课堂上说,某天全家人晚饭时涮羊肉,他提起当年宰羊的事,老父亲说:“宰了一只羊,换来你的坚持,值了……”

看来,养育孩子,是需要“斗智斗勇”的!

关键字:包办、不良习惯、亲子养育、成长环境、早期教育
幼儿说,作者为幼儿心理科普作家黄杏贞,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