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孩子们去公园玩,偶遇了高中同学芬和她的两个女儿,芬的两个女儿一个八岁,一个六岁,乖巧听话。我和芬好久不见,拉起了家常,孩子们一开始就在我们身边荡秋千、压跷跷板。
不大一会功夫,芬的大女儿就提出要带着妹妹去不远处的迷宫玩,小女儿明显不愿意,嘟着嘴巴不说话,芬催促道:“快和姐姐去吧,听姐姐的话。”“妹妹,你快来啊!”芬的大女儿拉起妹妹的胳膊,芬不忘叮嘱孩子们,“萌萌(老大的名字)带好妹妹,娇娇(老二的名字)听姐姐的话,不许打架。”
听到芬与两个女儿的对话,把我的记忆一下子拉回了童年,我在家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每次父母要下地干活前,都会叮嘱我们几句,“你是老大,照顾好弟弟妹妹,你们两个要听姐姐的话。”
貌似我父母那代人在教育孩子时,都会这样说,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大的地位不可撼动,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老二、老三则要听老大的话,这种观念应该与中国传统教育有关,“首孝悌,次谨信”、“长兄为父”等思想对国人的影响非常深远,代代相传,所以现在有些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依然会秉承这一观念。
建立老大“专属特权”会影响孩子性格
那么,建立老大“专属特权”的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给大家讲一个我身边的例子。
我远房的一个表哥在家排行老大,表哥有两个妹妹,大妹小时候患过小儿麻痹,腿有些残疾,从小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表哥上大学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使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窘境。在农村,父亲过世后,儿子就是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虽然当时表哥才20岁出头,但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表哥说了算,就连妹妹找什么样的对象都要由表哥说了算。
因为受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表哥的性格比较好强,说一不二,在家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张扬跋扈,不讲道理。几年前,小表妹找了一个外地的男朋友,两人都谈了好几年恋爱了,但表哥说什么也不同意两人继续交往下去,表哥一直希望小表妹找一个离家里近一些的婆家。从小就是在哥哥的“统治”下生活的小表妹,性格比较懦弱,唯哥哥马首是瞻,最终不得不忍痛放弃了与男友多年的恋情。
大表妹因身体残疾,加上从小在家人的庇护下长大,性格更加的懦弱,缺乏主见,一点小事都拿不定主意,需要表哥来做决定。记得有一次,大表妹想换一部手机,还专门给表哥打了个电话,征询表哥的意见,得到表哥的允许后,才换了新手机。对此我很不理解,已经是成年人了,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为什么换一部手机还要经过别人的同意?
起初,我对表哥很有意见,觉得他太霸道。对他了解后,我渐渐发觉老大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老大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表哥常跟我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两个妹妹过得好,常不遗余力地帮助两个妹妹,拿钱贴补两个妹妹。
为此表嫂和表哥经常吵架,而表哥从来不认为自己这样做有什么错,这是他的责任,所以,有时觉得表哥也活得很辛苦,把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比如表妹与丈夫吵了架,表哥也要过去做思想工作;表妹的孩子上哪所学校,表哥也要参与意见,甚至给他们拿主意。
从表哥三兄妹的相处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表哥与表妹的性格完全不同,表哥强势,有强烈的责任感,做事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表妹性格懦弱,缺乏主见,凡事都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造成表哥兄妹三人性格迥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就受到“二宝应向大宝看齐”、“长兄为父”等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而造成了表哥性格的强势,表妹性格的懦弱。
出生顺序对性格的影响
除了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外,出生顺序也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影响,美国ICAA人类心理研究中心一直从事比较心理学研究,研究发现出生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性格。老大一般比较负责任,有领导气质,也比较好胜,最小的孩子性格往往是精灵古怪的,处于中间的孩子性格是最不突出的,相对比较随和。
众所周知,性格主要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将来会有怎样的性格。老大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获得的关注与爱最多,在弟弟妹妹出生后,当哥哥(姐姐)的角色会提升他们的责任感,会有当“老大”的成就感,不由地去照顾弟弟妹妹。
排行老二(中间出生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和哥哥姐姐分享着父母的关爱,而最小的孩子往往会吸引父母更多的注意力,父母会觉得“他最小,最需要照顾”,也就是说,老二往往处于比较尴尬的角色,很容易被父母忽视,为了“生存”,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处理好关系,性格往往比较随和。
二宝2岁后,要让大宝学会尊重二宝无论是大宝还是二宝,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独立自强,有自己的主见,既无需依附于别人,又不能过于强势,凌驾于他人之上,这才是完整的性格,而要让孩子养成这样的性格,就必须要摒弃“二宝应向大宝看齐”的教育观念。
二宝两岁之后,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一定要听哥哥的,我一直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为什么强调两岁这个节点呢?
首先大家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自我评价,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约需要二十多年,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约在一至三岁是以儿童学会用“我”来标志自己为特点;第二次飞跃是在初中阶段。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从两岁左右开始,会逐渐使用“我”,比如,这是我的,我要怎样等,这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得到了飞速发展,此时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阶段,这就是我为什么强调孩子两岁之后,要鼓励他说出自己想法的原因。
孩子到了三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会呈现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人称“我”的使用频率提高,很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自理的要求;做错事之后会感到羞愧;碰到问题或矛盾时,会感到疑虑;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食物、玩具、衣物等,不愿与人分享,就想独自占有,这些都说明三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了新阶段。
此时,如果父母依然让老二唯老大马首是瞻,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就会产生不良影响,父母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孩子清楚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是优秀的,是应该有自己主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告诉大宝,弟弟妹妹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应该得到尊重,不能以大欺小。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只有我们有这样的意识,才能尊重孩子,支持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与主见,这对孩子性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