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与您共话家庭教育】第2期:“体验”比说教更有效

作者:星猫广场app 01-06阅读:507次

作者 | 付丽旻

来源 | 哈菲少儿(ID:wmcs-edu)

名师与您共话家庭教育

付老师通过分享陪伴孩子成长的小故事

把亲子沟通中的智慧生动地传达给读者

为宝爸宝妈们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

本专栏于每周一、三、五、日更新

《“体验”比说教更有效》

系列栏目第2篇

“你要学会分享”, “你让她玩一会儿”,“和叔叔打招呼”,“跟阿姨说谢谢”这些话是很多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我们习惯了用自己的经验去指导孩子,比如当其他人帮助了你需要说谢谢,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用哭或喊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是要用语言或者动作。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只是你的训斥和命令,他可能无法理解这样做的意义。那究竟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深刻地理解这些道理呢?今天就请我们的付老师用“分享”破题,讲讲她和维克多的“体验”之旅。

让独生子女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才能帮助孩子克服“一切好东西理所当然都是我的”的错误认知。单纯的说教很难达成这个教育的目标,从体验到最后认知发生变化,会更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这个体验需要父母用心创设情境,弥补独生子女的成长缺憾,学会分享,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初露端倪,深思熟虑后再行动

维克多五岁左右的时候,我记得那是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散步回来,想买点东西带回家准备下午茶。我和爸妈带他去了社区的小超市购物,我说我们每个人可以选择一份吃的。妈妈选了一罐银耳百合冰糖的补品,老爸选了一包点心,儿子看看外公外婆选择的商品,然后几经犹豫后选择了一包很脆的、青豆制成的儿童食品。

上楼之后,我在准备红茶,听得到客厅里维克多和外公外婆的对话,他先是问外公可不可以分给他几块点心,外公说可以,他开心地说:“外公,我拿青豆跟你交换哦。”然后又转向外婆,希望用自己的青豆交换外婆的银耳百合羹。我不用看都能知道那个画面,老爸老妈此时一定是用满脸的笑意看着这个贪婪的小孩认真地吃东西。尽管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是隔代人的特殊感情,依然让他们随时都可以变得没有原则,无限度宠爱这个孩子,这其实是我一直担心的事情。

我已经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每当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来家里的时候,维克多就没有平时那么乖。可是尽管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但是如果在父母面前教育他或者提醒父辈不能这么娇惯他,估计基本没有效果,他们依然会我行我素,甚至变得不可控,父母会觉得我小题大做,而小朋友会依仗着祖父辈的宠溺变得有恃无恐,这样的教育应该是无效的。

怎么办?在我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之前,我还不能做什么。

等我端着茶水走进客厅的时候,我的宝贝儿子凑过来小声跟我说:“妈妈我聪明吧?我用青豆换了外婆的甜品,还换了外公的点心,其实我知道他们咬不动青豆,所以一会儿所有的好吃的都是我的,但是我会分给你的。”看着他狡黠的眼神,我觉得必须行动了。

细细谋划,苦涩与不甘只是暂时

那时候我带的班级是高二的孩子们,我的学生们也都很喜欢他,当时的晚自习要到九点半才下课,先生忙的时候,我经常是带着孩子到学校看学生们的晚自习。

第二天晚自习前我特意买了两包他喜欢吃的手指饼干,而且特意拆开一包数好,如果给全班每个同学分发一根饼干后,维克多自己还可以剩两块。

带他进教室前,我特意跟学生们说老师求他们帮忙,就是维克多小朋友一会儿分给他们饼干的时候,请他们一定要接受,并且一定说谢谢,我会让他持续分一周,但是不允许学生们给他任何吃的。我还记得孩子们说:“老师你好残忍啊,那么可爱的宝宝要被折磨了。”

我把维克多带进教室,悄悄跟他说,哥哥姐姐们都很喜欢吃这个饼干,如果他一个人吃让其他人都看着,他们就没有办法安心读书了;还有他们一直都很喜欢你,所以你能不能想出好办法,让大家都品尝到这么好吃的饼干,然后安心写作业呢?

他想了一会儿,其实最初不是那么心甘情愿。

不过,我前面的铺垫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都那么热切地等着他分发饼干的时候,他还是忍痛割爱地一路发下去,最初表情还很轻松,但是发到最后看到手上只有两块的时候,有点委屈了。

我蹲下来小声跟他说:“别人只有一块,你是善于分享的小朋友,所以你竟然有两块,听刚才哥哥姐姐们那么大声说谢谢宝宝的时候,是不是特别开心?比一个人吃要快乐?”他想想后勉强点点头,万分珍惜地吃掉了手里的两块饼干。

暗中观察,最后到来的惊喜最甜

这样的分饼干游戏持续了一周,他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的只是感谢,一周之后,我允许孩子们也可以分一块自己的饼干给他,或者带他玩一会儿,或者给他讲一个故事,或者抱他听他说儿歌。

我就在旁边观察着。

晚自习铃声响起的时候,维克多小伙子激动的小脸通红的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你说的真对,分享是快乐的,现在哥哥姐姐都是我的好朋友了,他们不仅分给我饼干,还跟我一起玩,陪我画画,我好开心。”

后来这个体验游戏场景换回了家里,我们利用生活细节,让孩子深刻地感受到分享其实是一种内心丰盈的幸福感觉。

几个月后就看到了效果,我记得大家坐在一起吃水果,他细心的帮外婆剥香蕉,但是马上说外婆别着急,我帮你换一根。看着外婆疑惑的眼神,维克多笑眯眯地说:“刚才那根可能被别的水果压着了,留给我吃吧,这个好的给你吃。因为我妈妈就是总把好的留给我的,妈妈说这是爱的心意。”

我还记得老妈感动的样子,经过几次类似的事情,他们也不再阻挠我的各种体验教育了。

学会分享,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学会悦纳他人,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体验和难得的人生经验,会提高孩子快速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也能让孩子变得会悲悯,更善良。

陪伴成长,“体验”比说教有效

后来我们几经从北方到南方的迁徙,脸蛋圆圆的维克多每天背着大大的书包,书包里经常带着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课余的时候就会给周围的小伙伴讲故事并跟大家一起分享那些有意思的书籍,也会带些零食,放学的路上跟小伙伴分享。

所以不同时期的维克多都有死心塌地的朋友。

幼儿园大班的时候,班级里有一个身体和心智发育迟缓的小朋友,他主动每天陪他上厕所,给他洗手,如果老师忙不过来,还会喂他吃饭。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幼儿园进行团体操表演,老师们考虑到各种因素,没有让那个孩子参加,回家后的维克多显得很忧伤,他说妈妈其实他已经会做操了,我每天都教他,他很想参加啊,只是他说不清楚,还有就是做出来没那么好看,但是他已经很努力了,这样就好啦。他抱着自己的毛绒玩具考拉不甘心地跟我诉说着。

我问他明天打算怎么安慰自己的小伙伴呢?

他选了一个自己很喜欢的玩具装在明早要穿的衣服口袋里,开心的说:“我把这个玩具送给他吧,他会很喜欢的,那么就不会不开心了。”

我还能记得我每天去幼儿园接他的时候,他的小朋友都会帮他拿鞋子然后依依不舍地跟他再见;小学里每天会有小朋友特意在我家附近的车站下车,等他一起上学;初中他转学后,同桌很长时间不肯让老师安排新的同桌,因为那是维克多的位置,看着也好;高中的学生会主席维克多小伙子经常忙碌到来不及吃午饭,就会有他的朋友威胁他,你不吃好吧,我们都饿着,除非你一起来吃饭。

所以后来他去美国读本科的时候,尽管万般不舍,但是看着我高高大大充满自信的儿子,我还是相信他能够在任何陌生的环境中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会有属于自己的朋友。

帮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其实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孩子的一份意义深远的礼物,让他有信心面对他的未来和远方。

小编有感:

“体验”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体验是一项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的“行为”,是一个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正如付老师在开篇所说,这种“体验”正是需要父母用心创设的。唯有亲身经历过、感受过的事情才会让人深有体会、难以忘却。仅仅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是没有用的。幼年的维克多和普通孩子一样,会因为自己用小聪明得来的一些小便宜而沾沾自喜,也许有的父母会觉得这是孩童的“可爱”,是“聪明”的一种表现而听之任之,又或者觉得孩子不懂分享,变得自私而大发雷霆。我们的付老师选择了去引导,创造了一个让孩子体验“分享的乐趣”的情境,让维克多以自身为起点,通过亲身经历,完成了这一蜕变的过程。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习惯按自己的想法去衡量某样东西或者某件事,而常常忽视孩子的想法和它在孩子精神层面上的价值。在家长看来,这也许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正是这不起眼的某件事,它可能承载着孩子内心的寄托,对于孩子走向独立、健全人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宝爸宝妈们,无论孩子做出了让你多么生气、多么无奈的事,在那一刻,都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按下暂停键、让自己静一静。想想付老师为维克多创设的种种情境,都是在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才实施的。她明白,无论是不言不语的放任、还是怒火冲天的训斥,都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想让孩子对这些道理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各式各样的体验才是上上之选,当孩子有了真实的体验后,他们会把一个道理生动地描述给你听,他们的表达才会更清楚、更丰富、更生动,更真实。这也就是为什么“体验”比说教更有效的原因!

本专栏于每周一、三、五、日更新

下期预告

《如何帮孩子战胜胆怯?找对“方法”不再焦虑!》

>第1期:“规则”让亲子沟通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