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5岁识字3000,但却再也不爱看书了……

作者:母婴育儿圣经 01-14阅读:696次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有出息

以至于在宝宝一出生

甚至胎教时期

就开始灌输各种“养分”

1

前两天,第一次见朋友的女儿果果,差点儿让我惊掉了下巴。

果果今年只有五岁,比小笼包还小几个月,但因为从两岁起读国学私塾,现在识字量竟然已经达到了3000字。

3000字是什么概念?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16修订版:

“小学阶段,需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

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也就是说,果果虽然才五岁,但在认字量方面,基本可以匹敌小学毕业生了。

说实话,那天见到果果后,一直抱着“散养”态度的我,也忍不住有点焦虑了——

因为和果果同岁的小笼包,我还从来没有正儿八经教她学过识字,而且,我也从来不知道她到底认得几个字。

我只知道因为绘本读得多了,她认得绘本里面最常出现的个别字:

比如

“我”啊,“人”啊,“了”啊,“完”啊之类的……

所以那天见过果果后,我开始认真考虑要不要正式教包子识字了。

我毕竟是亲妈啊!

谁都希望自己孩子多学本事,虽然知道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但还是不由自主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跑得快,拥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因此,出于焦虑和功利心,我特别想教。

可是让我一直纠结的却是,我担心包子识字之后,会像我们所有识字的大人一样,开始只关注黑色的方块字,而渐渐失去对图画的那种心无旁骛的感受力和敏锐的捕捉力。

但这种能力,也许才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珍贵的,一去不复返的。

所以,每当我给包子读绘本时,面对着书中那些美好的画面,包子总能从图中发现我根本没注意到的小美好的时候,我便又舍不得教了。

是的,是真的舍不得。

2

但就在我犹犹豫豫反复纠结的时候,关于果果,竟又发生了一件让我更震惊的事情。

那天,果果妈妈突然给我打电话,她说果果已经连续半个月不肯读书了,说讨厌书。

老师布置的家庭阅读作业,总是没办法完成,好话歹话都说尽了,就是不奏效,后来发展到一提书就哭。

电话那边,果果妈也几乎都快哭出来了,问我该怎么办?

电话这边,我已然惊呆了,愣了很久,才想起问她,家庭阅读作业都是什么书目?

果妈回答,最近读的是《弟子规》。

想了很久,我告诉果妈,我的建议是:

可以试试先停掉这些只有方块字的书,给孩子读一些经典的图画书,那些美好的图画,也许会缓解孩子对书的排斥。

3

果果现在有没有好转,果妈还没和我反馈,但这件事却对我触动很大——

我们平时只顾着拼命地拽着孩子向前跑,就拿识字来说,我们总担心孩子学得不快不够不多。

可是我们忘记了,这世界上识字的人那么多,可真正爱书的人又有几个?

而这世间一切的启蒙,原本最应该开启的就是热爱。

如果像果果这样,识字3000,但却把对书的“热爱”丢了,那么识字又有何意义呢?

记得之前读汪培珽的《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关于识字,她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汪培珽曾在孩子两岁多时教孩子认字。后来汪的母亲看到了,赶紧制止了她。

汪母曾经经营了很多年的幼儿园,她说通过她多年的观察,幼儿园里那些认字能力快的孩子看见一本书,往往只专注于读字,而忽略了对插图的欣赏。心理学对儿童阅读时眼部活动扫描的发现也是这样。

而不看图只看字的孩子会有什么损失呢?

除了美育的作用外,插图提供了很多故事线索。

不关注插图的孩子其实是不关注故事情节,或不会把语言和视觉图像结合起来去理清故事。

说白了,孩子根本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读字。

美国儿童心理学博士陈鲁也曾经讲过自己女儿的故事,说明了过早认字对孩子的影响。

她说,基于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她和丈夫从来不曾教学前的女儿识字。

女儿五岁多时,她带着女儿和她的同班同学去自然历史博物馆玩。

玻璃展窗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标本,和它们生活的逼真环境模型。

当他们一起走到一个蚯蚓的展窗前,女儿的同学立刻开始流利地读起了上面写的各种文字标签,对那些在复杂的洞穴系统里呈现千姿百态的蚯蚓毫无兴趣。

而大字不识的女儿则惊呼:“你看那只蚯蚓!再看这只!”

后来,她回忆女儿的成长经历,说女儿不认字时,在公园里玩,特别爱抠土里的虫子,小蚂蚁,看别人的狗,听主人说自己狗的爱好和习性。

但是一年级开始认字后,走在路上总是被各种有文字的招牌吸引,不停的问“这个说什么”,观察周围事物的时间大大减少。

上小学二年级后,女儿突然就认得了很多的字,然后就开始读没有插图的系列小说了。

女儿十岁时,已经开始书不离手,等地铁,吃饭前,等朋友,几分钟的时间都要读上几页。

回顾着女儿渐渐变成一个爱书人的简史,她一直暗自庆幸——

幸亏女儿七岁前不会认字,她才有耐心欣赏绘本中优美无比的插画,自己也喜欢上了涂涂画画;

幸亏女儿七岁前不识字,在外面走动时,她才不是去看四处皆是的牌子上都写了什么,而是关注脚下的一个小小虫子,一片美丽树叶;

幸亏女儿七岁前不识字,他们才有机会共享了数不清的优美故事和图画,度过了数不清的温馨夜晚。

正是因为这些亲密的亲子阅读时光,女儿才从小便把书和美好、幽默、温馨联系在一起,并让书像血肉一样,伴随着她的成长,长进了灵魂里。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教学前的孩子识字完全不可取。

如果孩子对字天生敏感,而且异常坚决地主动要你教识字,告诉孩子的读音无可厚非,但我们要预防的是,为了识字而识字。

朋友F在一所蒙氏幼儿园做老师,她曾经和我说:

她给班上的孩子读故事,有的孩子会马上抢过来,迫不及待地看插图,翻页,指着书中的小动物哈哈大笑;

但也有孩子会机械地翻开书,条件反射似的开始读字。

如果碰到不会的卡壳儿了,更不会通过上下文和插图去猜猜意思。

这两种孩子,到底未来哪一种会成为爱书人,我们可想而知。

所以,我们不是排斥孩子识字。

而是说在教孩子识字之前,我们要认真想一想,什么才是根本——

以识字为目标,书就成为识字的工具,让孩子离书越来越远。

4

说到这里,也许很多家长会比较关心,完全不教孩子认字,孩子上学后会不会跟不上?

关于这个问题,我之前看到过一则新闻:

杭州市某小学曾对一年级新生进行了一场综合素质调查,了解孩子入学前的情况。

学校将一年级语文教材上、下两册的生字表里的950个字组成“2015级新生识字前测卷”。

一年级新生被带到6年级的学哥学姐面前,一对一进行点读,读对了的字画一个圈。

调查结果显示:

一般一个班里识字800以上的同学都有10个左右,占比约25%。识字两三百的学生数量最多。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又要焦虑了,你看,别的孩子都识字了,我家孩子不识字,肯定是要落后的啊!

但当时组织这项测试的老师却说:

“这样的识字测试仅仅是摸底,主要是为了让老师了解学生的认字情况,根据孩子不同的认字程度进行学习指导。

识字量大的孩子一开始学习,优势是很明显,有的到了高年级也会持续向好,但还有很多并不会一直出色,有的成绩甚至落到了后面。

识字量多少带来的差异到了小学中段就不明显了,但那些具有良好的听讲习惯,有比较强的语感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往往后劲儿更足。

她曾经就带过一个学生,一年级识字量只有90,低年级并不出挑,但是到了三年级,一下子就变成年级综合前几名。”

这位老师的话,也恰好印证了儿童心理学、人类认知发展理论开创者皮亚杰的观点:

人类基因赋予了孩子们一个发展各种能力的时间表,就是说大约什么时候走路,说话,懂得数字的含义,解决抽象问题,了解别人意图,学习游戏规则,这是人类基因里已经设定好的。

前一段的发展是为后阶段的发展做准备,后阶段想达成的行为在前阶段是以不同的行为能力作为铺垫的。

这一观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要采取发展观。

幼小的孩子是从游戏中学习的,强迫性学习无法保留在精神上。

如果在应该发展某种基础能力的阶段,让孩子转移注意力去攻克下一阶段的目标,孩子既攻克不了那个超高目标,又耽误了目前这一阶段的发展。

等到下一阶段,别的孩子因为有了前一段的发展基础,顺理成章地轻易攻克了现阶段的目标,那个曾被拔苗助长的孩子却因为前阶段形成的漏洞而徘徊不前。

写到这里,相信你我都应该已经明白——

在孩子正式上学之前,

也许,我们应该问的问题永远是:

怎样让我的孩子成为爱书的人?

而不该问:

怎样让我的孩子认更多的字?

事情原本就是这样吧。

当我们放下焦虑,放下功利心,你会发现,和孩子一起读书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比如现在,每天晚上,当孩子们洗漱完毕,捧着自己挑选出来的图画书,欢欢喜喜的我们三人,便跳上软软的床铺,钻进软软的被窝。

我们会彼此肩靠着肩,头挨着头,我用心用情讲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而孩子们眼睛里则永远透着好奇而快乐的光。

每当这时,我都会觉得,无论外面天气是阴晴雨雪,环境是安静或杂乱,那个小小的被窝呵,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地方。

文章来源:小笼包一家(ID:xiaolongbaoyijia)

10堂精品课+8本绘本领读,让阅读伴随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