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拿孩子与我们心中的期望相比,孩子往往都是不够好的;如果只是审视孩子本身,他的优点足够让你欣慰。
我们总是习惯地这样认为:对待孩子,不说他的优点,不会少;但是不说他的缺点,那可不得了。
“你怎么这么慢?” “你怎么这么懒?” “你怎么这么笨?”
我们往往对孩子的错误或者弱点如数家珍,对他的进步或者优点却视若无睹,仿佛戴了一副有色眼镜,专门筛选孩子的缺点。
也许你的本意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使他变得更好,但结果却是,孩子的缺点反而得到了强化,“弱点”最终变成了“顽疾”。
因为频繁的提醒和批评让孩子深深地相信:我就是这样。
1
大人对孩子有了偏见,对孩子的能力评价就会大打折扣,对孩子的现状就会抱怨和指责,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
德国思想家歌德说:
偏见缠住了人的性格,就无法克服,因为它们成了人本身的一部分,无论证据,常识还是理性都拿偏见毫无办法。
从心理学来分析,人的行为、感情、甚至才能,会受到自我意识的支配。
而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往往受到大人的影响。
一个孩子本来很羞怯。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小区里大声叫了一位奶奶。这位奶奶是退休教师,非常喜欢孩子。从那以后,她经常故意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孩子特别大方,喜欢叫人。
孩子的母亲也跟着这样夸孩子。不到一个月,原本羞怯的孩子彻底变了样,在小区里玩耍时遇到熟悉的人,能够大大方方地叫人家、打招呼。
可见,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引导孩子进入大人对他预期的自我意识中。
当他把自己想象成那种类型的人,他就会按照那种类型人的特征去行事,去塑造自己。
也就是说,当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就会按照具备这样能力的人去行事,试图与他的想象保持一致;假如他认定自己是“做不到”人,必然在行动中缺乏进取的干劲,结果也是如他所想的那样。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一味地强调孩子的弱点,那么这个弱点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2
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Lady Bird》(伯德小姐)中,高中生伯德小姐想去大城市上大学。
母亲说:
“反正你也考不上。”
更是接连一大串的打击:
“你连驾照也拿不到。” “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势利鬼?” “你这个德性,能去城市大学就不错了。 ......
不断的挖苦讽刺,让坐在副驾驶的女儿终于忍受不了,立马解下安全带,跳下了正在急速行驶的汽车。
心理学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
作为家长,一直盯着孩子的弱点,不如换一个视觉角度,把眼光多一点落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上,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每一位孩子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夸赞和肯定孩子绝不是浮夸的赞美。
让我们来看一个场景:
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拿笔在纸上画了一个似花非花的东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立马露出可掬的笑容,大称“我孙子真能干”,“你真棒”。
这样的情景,相信大家在许多场合都能看到:
孩子比较轻松地做成了某件事情,父母如果给予不切实际且大张旗鼓的夸赞。
但我想反问一句:“孩子棒在哪里?”,“孩子的'棒'有什么具体所指吗?”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可能他会相信自己真的很棒;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接触的环境越来越广,在与周围小朋友比较之后,他会发现,父母的夸赞有很多水分。
这样的浮夸的赞美,或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降低、或会使得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降低、又或者会让他们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凡事从“我”出发,局限于从“我”的视觉认识事物,因而,“盲目自尊”、“自负”、“自恋”会是他们普遍的特点。
所以我们的父母在赞美孩子的时候,能够多做思考,取消浮夸,回归自然。
3
你也许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他觉得蛹破茧成蝶的过程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他决定帮助蝴蝶免去挣扎之痛。于是他将蝶蛹剥开,当男孩看到蝴蝶展翅飞向天空时,他非常激动。
但过了一会小男孩惊讶地发现:幼小的蝴蝶跌落到地上,死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破茧成蝶的过程虽然痛苦虽然漫长,但是它给与了蝴蝶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它能够长出强壮的羽翼足够持久飞行。
其实,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抛弃一味地谴责,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尊重他的心理感受,和他进行平和的沟通,孩子就可以有力量和动力自己慢慢修正问题。
例如,当我发现糖糖做作业开始的时间很慢,如果我说:“你这样子东一下、西一下的拖拖拉拉,作业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还不快点!”想必,即使他照办了,也会很不乐意。
但是如果我用一种商量的语气对他说话:
“你选择慢慢悠悠的开始做作业也是可以的。不过,妈妈有一种能快一点把作业完成的方法,你愿意试试吗?”
如果糖糖愿意尝试,一定会发现这样更快。
如果他不愿意,我也尊重他的选择:
“今天还是用你的方法,妈妈帮你记时间,看你写完作业一共用了多少时间。明天我们再试试另外一种方法,妈妈帮你记时间,看你写完作业一共用了多少时间。然后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方法好不好?”
当然,我们还可以选择不给他一点压力,不去催促他。
假若某一天他完成的非常快,就可以积极地肯定他,这样孩子就并不会觉得快是多么难以企及的目标,此时他会更关注自己的成就感。并且,他会从中总结经验,比如写作业的时候尽量做到专注。
你也可以引导他分享经验给你,这样他会有意识地总结方法,也许会用到下次作业中,这样会渐渐形成良性的循环。
事实上,只要方法对路,引导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没有那么困难。
承认差异、合理看待失败、和平沟通,才能让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才能让孩子有动力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