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上海一位五岁男孩的简历火了。他的简历上显示,这位小朋友两岁开始听并跟唱诗歌,五岁会背百首古诗,英文书年阅读量超过五百本,四岁半开始学钢琴,围棋取得11级证书,曾游历长三角各省市,去过日本和印尼等国家……面对这份简历,网友们有的震惊,有的质疑,有的表示不想再要孩子,更多的是自愧不如。
原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复(旦)二代,人生目标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根据简历中的描述,他又聪明、又自信、又勇敢、又坚强,还善良贴心,称得上是完美性格了。
这么小的孩子,竟然真的称得上读了万卷书
行了万里路
爱好也超级广泛
还是个运动小能手
看到这份简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羡慕妒嫉恨,虽然男孩爸爸说,“人生是长跑,不要太在乎起始点上的细微差距。”但很多人还是发出“我好像这辈子都比不过这个孩子了”的感慨。
也有“孩子,你快乐吗”这样的担忧。
还有“孩子怎么可能做到”这样的质疑。
细细分析,这孩子的简历也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强。
有网民就分析,这孩子无论是体育还是乐器爱好,并不高端;旅游地集中在亚洲,只有日本一个发达国家;阅读的500本英文读物,大多是绘本,最长的63页;上海围棋协会最低的是12级,达成几个胜场就能升至11级……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用心,每天两个半小时的有效陪伴是绝大多数家长难以做到的。
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就像这对父母一样,将孩子每天的课程安排细化到分钟,孩子几岁需要学会什么也规划得十分清楚,无论学习、兴趣、才艺甚至游玩,都是为将来升学准备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教育竞争激烈的发达地区。
其实,针对这样的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作“清单式育儿”。
01、什么是清单式育儿?
何为“清单式”育儿?就是父母给孩子列出一张“完美”的人生清单,孩子只需照做即可。
美国青少年成长的畅销书作者朱莉在TED论坛上的视频演讲详细解读了 “清单式育儿”。
朱莉认为现在有一类育儿方式,会把孩子的生活搞得一团糟,阻碍孩子实现自我,而现在这种育儿方式越来越流行。我们花大量时间去关注父母有没有充分参与到孩子的生活、教育或喂养中,这当然没错,但如果走向极端,这也会造成很多问题。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没办法自己成功,除非家长时刻保护,处处盯着孩子,关注他们发生的每件事情,管控每一个细节,并指引他们上某个大学或进入每个行业,当我们这样养大孩子,最终孩子只能获得“清单式”的童年。
这让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父母对孩子都充满了要求和期望,这就是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从孩子出生,甚至出生之前开始,有条件的家长往往就已经把他的人生安排妥当,没有条件的家长,也会尽力去给孩子创造条件。很多人为了买个好学区房不惜花费巨资,只为让孩子在千军万马中更有资格去挤上高考的独木桥,还是家长不惜省吃俭用攒钱送孩子去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只为让孩子打好基础,然后送去国外上名校。
然而,这个由过来人精心定制的清单,真的能带来完美无憾的人生吗?
02、“清单式”育儿,其实就是过度干预孩子的人生
前段时间,台湾影星狄莺的儿子孙安佐,因私藏武器被美国当局抓捕。狄莺曾在一个节目中自信满满地说:“我儿子,将来是要当栋梁的人!”在生活中,她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考试分数必须达到80分以上,学校要考哪点重要知识点必须记住,就连每顿饭吃多少、吃些什么东西她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安排。她甚至跟孩子规定:18岁以后才能单独走出家门。
在这样既定轨迹成长的孩子,按理说应该按照母亲期待的方向成长,然而她的孩子却变得越来越叛逆。
现实生活中不乏像狄莺这样的父母,给孩子制定细致的规划,出谋划策左右孩子的选择,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好,结果却往往不如人意。
在“清单式”育儿下生活的父母,像操控木偶一样操控着自己的孩子,不舍得放手。
而过度帮助、过度保护、过度操控孩子的人生,往往让孩子一边依赖,一边嫌弃和痛恨。
之前《奇葩说》节目曾迎来一位清华博士,他就是无数清华迷妹们心中的男神、奶茶妹妹的前男友梁植。
大家都以为,拥有这样一个漂亮履历的他会发表一些令人深省的观点,然而他刚一亮相,就对着全国观众嗫喏地说:“我不知道以后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当时高晓松就直言:我知道梁植是目前清华非常厉害的在校生之一,但作为一个名校生,却国家、对社会没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反而纠结于找什么样的工作,实在有失清华高材生的身份。
其实,梁植便是“清单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从小被父母安排好一切,所以长大后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点追求,继而失去自我。
02、“清单式”育儿,其实就是过度干预孩子的人生
不做“清单式育儿”类的父母,也不意味着对孩子放任自流。
我们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补习班内容对考试有何帮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未来要有一个高瞻远瞩的宏观把握,不能因为孩子当前的成绩好坏而否定孩子。
朱莉曾在TED演讲中提到,“爱”和“做家务”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而这两点,也是正面管教一直所提倡的。
关于“爱”,相信大部分的父母是爱孩子的,但是现在普遍方式是,物质上无微不至,功课上步步紧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来。这样做不但不是爱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
真正爱孩子起码要做到三点:
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
其二、在迎合现有教育体制的情况下,尽力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长。
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
关于家务,朱莉引用了哈佛大学格兰特研究的结果:那些事业成功的人,往往在孩童时期就开始做家务。
很多人看不起做家务这件事,认为这都是小事,等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该会做的事就都会做了。
可是,8岁时你没教他系鞋带,20岁时他的确学会了。但20岁明明已经该打工赚钱养自己了,他却只学会了系鞋带。人的能力是循序渐进的。
一个从来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绝不可能在大学毕业的第一天,就忽然可以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照顾好自己了。更不可能立刻就能兢兢业业工作、方方面面周全、和领导同事相处良好。就像一个从没读过书的孩子,不可能在18岁那年走进高考考场,就轻轻松松考上了理想大学。没有一个孩子会一夜长大。
8岁时你不让他自己整理书包,18岁时你不让他独自处理麻烦,28岁你还给他钱买名牌鞋,就难保他不会48岁依然在啃老。
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就能让孩子从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因为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认为自己对家庭是有贡献的,并与家庭成员进行合作,培养其对家庭成员的兴趣。
朱莉在演讲最后说道,孩子并不是盆景,他们是不知什么品种的小野花。而我们的职责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成长的环境,锻炼他们,并给他们无条件的爱,这样他们才能爱别人,并且获得别人的爱。上大学,选专业,找工作,都有他们自己选择。家长并不需要让孩子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要支持孩子成为灿烂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做智慧型父母,而不是成为未来孩子们眼中的“祸害”。
我是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一点号或者微信公众帐号:陪宝宝写日记,共同探讨育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