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汁分你一半——儿童的分享行为

作者:婴幼儿心理 01-26阅读:4606次

文:小白

编辑:乔乔

圣诞节的早上,三只小兔刚从香甜的梦中醒来,就迫不及待地去检查挂在床边的袜子。

“你收到礼物了吗?”

“没有呢。”

“我也是。或许我们该去别处找找,可能礼物太大了,袜子里放不下。”

“说得有道理。我昨晚梦到圣诞老人来敲我们家窗户了,他一定来过!”

“圣诞老人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长长的耳朵呢?”

“我不知道,他的帽子太大了。”

三只小兔穿好衣服,来到了客厅。很快他们就看到,圣诞树下有两个大盒子。一个盒子上写着“给瓜瓜”,另一个盒子上写着“给桃桃”。

“为什么没有我的呢?”球球小声嘟囔着。但另外两只小兔哪里顾得上他,早就迫不及待地拆开了礼物盒。

“哇!”瓜瓜一把把柔软的玩具熊抱在怀里。

“哇!”桃桃骑上崭新的小自行车,绕着圣诞树转了起来。

“但是,为什么没有我的呢?”球球很伤心,眼泪在他眼里直打转。

瓜瓜和桃桃都注意到了。瓜瓜假装没看见,他正在考虑给自己的小熊取个可爱的名字。桃桃下了车,拍了拍球球的后背,“换你骑吧。”

“谢谢你。”虽然还是有些难过,但比起难过,还是骑车的快乐更强一些。

“快来吃饭啦。”兔妈妈呼唤三只小兔。“咦,这是什么?”

餐桌下面又发现了一个礼物盒,上面写着“给球球”。

“圣诞老人没有忘记我。”球球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礼物盒,里面是一套画笔和颜料。

“圣诞快乐!”兔妈妈愉快地说。

“圣诞快乐!”三只小兔幸福地说。

爸爸妈妈肯定都希望自家的宝宝像故事中的桃桃一样懂得与人分享。从小时候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到长大后在职场与人协作,分享帮助我们与他人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也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与资源。那么孩子的分享行为何时出现,又是如何随年龄发展的?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分享行为的发展呢?来来来,听我接着讲。

分享的发展

早在接受任何道德教育之前,宝贝们就会表现出一些类似分享的举动。比如说,12个月到18个月的宝宝有时候会把玩具递给他的同伴。小宝贝的这种行为有时甚至有一定的“合理性”,相比玩具很丰富的情况,在玩具比较缺乏的时候,两岁的宝宝更有可能把玩具给他的同伴。

两三岁时,小宝贝们显然不愿意把自己珍视的玩具和他人分享,除非大人让他考虑一下别的小朋友的需要,或者其他小朋友请求他,或是威胁他。

“你不给我我就不和你玩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气”的宝贝们渐渐愿意与人分享。在一项国内研究中,绝大多数4-6岁的儿童能够在分享故事情境中做出分享的选择;大约四分之一的4岁儿童,一半的5岁儿童和七成以上6岁儿童能够在实验室情景中把偶然得到的贴画与未得到贴画的同伴分享,分享行为随年龄发展趋势明显。上了 小学之后,儿童的分享行为就变得十分常见了。

什么影响了分享发展

人们往往觉得女孩子更加善于社交,更加乐于分享。这样的感觉与真实情况一致吗?至少从大多数研究结果来看事情的确如此,女孩表现出的分享行为确实比男孩更多。但研究者一般认为,男孩和女孩在分享行为上的差异与社会期待有关:人们觉得女孩应该更乐于分享,于是对于女孩的分享行为更加关注,更经常地教育、鼓励女孩的分享行为,由此产生了性别上的差异。

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同情心也会影响分享行为的发展。显然,如果孩子能够觉察到他人与自己不同的遭遇,更能理解他人的需要与情绪,有更高的道德发展水平,就更有可能避免自私自利,而去与他人分享。

个人的发展无法脱离一定的社会环境。有研究者比较了亚洲儿童和美国儿童的分享行为,结果表明亚洲儿童的分享行为要多于美国儿童。这些差异反映了东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而文化差异带来了东西方儿童教养方式的不同,进而产生了分享行为上的差异。

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合作可以促进儿童公平分享资源。实验中使用了一个特殊的装置,儿童可以通过拉绳子将板拉近自己从而获得上面的玩具。实验两人一组进行,每组都会有一个“幸运儿”最终拿到3个玩具,一个“倒霉蛋”只拿到1个玩具。研究结果表明,相比通过抓阄的方式,或者单独拉动各自的绳子获得玩具,3岁的儿童在共同拉绳子拿到玩具的情况下更加倾向于把玩具分享给“倒霉蛋”。

小贴士

分享行为如何培养

1、对于年幼宝宝,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有限,很难意识到他人的需要,因此需要成人的直接教导。

2、通过训练或角色扮演让宝宝学会“换位思考”,让宝宝真实体验到分享者和接受者的内心感受,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加分享行为。

3、乐于分享的家长往往会培养出乐于分享的宝宝。因此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

专业的婴幼儿成长百科

↓ 你还可以看一看 ↓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查看

本文参考资料:

[1] Katharina, H., Felix, W., Greenberg, J. R., & Michael, T. (2011). Collaboration encourages equal sharing in children but not in chimpanzees.. Nature, 476(7360), 328-31.

[2] Shaffer, D. R., & Kipp, K. (2013)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9th edition). Cengage Learning, 505-510.

[3] 郭力平, & 杨恒. (2008). 年幼儿童分享行为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Z1), 79-83.

[4] 王海梅, 陈会昌, & 张光珍. (2005). 4~6岁儿童对“偶得物品”与“拥有物品”的分享行为.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3), 37-43.

【说明】文章内容为婴幼儿心理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如有意见和建议欢迎向我们提出。

图片来源:imag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