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疑被爸爸关笼子虐待:情绪平和的父母,就是孩子的贵人

作者: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04-19阅读:3934次

文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南方网报道,4月18日,有网友爆料,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一女童被关笼子里,疑遭其父亲虐待。

从视频和图片可见,一名短发女童躺倒在地,一成年人用脚踩其脸部,而且,疑似被人用绳子栓在脖子上,关在笼子里。

经查,彩塘镇人许某潜、许某婷原是夫妻关系,去年年底协议离婚,次女小许(20个月大)随父许某潜生活。

许某潜交代,今年年初,他故意摆拍、拼凑网传相片、视频发给女方,目的是与许某婷斗气。

法医检查,小许身体无发现外来暴力伤害痕迹。

身体的伤害肉眼可见,女童心理的伤害却无法马上见到。

对一两岁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自己的天和地,孩子还没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评价,对自我的评价,主要来自于身边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反应。

如果,父母对孩子认可、肯定、鼓励、赞美,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我配得”,更自信、积极、向上;

反过来,如果父母对孩子总打击、否定、指责、嘲讽,甚至像许某这样,为与前妻斗气,把一岁多的孩子关笼子里虐待,孩子长大后,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不配得”。这样负面的自我评价会伴随一生,挥之不去,哪怕事业成功,也无法自信,始终追求他人的肯定和认可,讨好他人。

这样的孩子哪来快乐、幸福可言?

不只心灵的伤害,还有更严重的。

前天晚上,一个17岁少年从上海卢浦大桥上跳下,当场身亡!

从视频可见,少年死前,他的妈妈把车停在繁忙的马路中间,并不顾安危从驾驶室下来,站在后车窗外,和少年对话。

对话结束,她又回到驾驶室,但并没开走,仍把车停在路中间.....

几秒钟后,少年迅速拉开车门冲出车子,直接从高架桥上翻下,女子紧随其后却没能拦下,眼睁睁看着儿子跌落下去......

一场悲剧就这样瞬间发生了…

有人觉得这个少年心理承受力太差,经不起批评、不禁说,进而感慨现在的孩子太脆弱、甚至欠揍。

实际上,现在的孩子之所以有轻生、寻短见的过激反应,家庭和社会有很重要的原因。

家庭结构决定,父母对孩子,好是真的好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家庭结构决定,集父母、祖辈六人的关爱于一人,极尽呵护、宠爱。

大人对孩子,好是真好,关怀倍致,全方位满足,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遭一点罪。孩子没有独立的意识和行动,缺乏责任心,没有机会面对人生的风雨挫折,没有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机会,就像个没穿盔甲的人,在人生路上裸奔。

社会现状决定 ,父母对孩子,差也是真的差

社会发展快,父母自己的生活、工作压力也很大,孩子逐渐长大,一旦出现玩手机、学习差、与人有矛盾等问题,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马上表现出不肯接受孩子不出色、不优秀、不听话,把对孩子的失望和焦虑,加上自身的压力,一股脑倒给孩子。

这样的父母,不管孩子有没有能力接受,只是发泄情绪;不管心志尚不成熟的孩子能不能消化、处理,只是说说说,不吐不快,不说不行!

父母不肯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或状况,只是第一时间选择发泄,选择甩锅、归责,把负面情绪发泄给孩子,而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又无法匹配,生命无法承受之重,重压之下,就会出现17岁少年这样,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个好未来,好前程,希望孩子遇到贵人,在变化莫测的人生路上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语言暴力下,从小就是父母负面情绪的垃圾筒,这样的孩子,或无法顺利成长,像这个17岁的少年,一怒跳桥,结束了年轻生命;

即使勉强长大,像被爸爸关在笼子里的小许,自我评价也会很低,性格极端,或自卑懦弱、胆小怕事,或延续父母的坏脾气,暴躁易怒、冲动偏激,这样的孩子,人际关系怎会好,怎会有贵人提携?

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中。

父母情绪平和,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长大,孩子才会有样学样,遇到问题,运用理性头脑去解决,而不是陷在其中,只是意气用事,被情绪的恶魔控制,任事态发展,甚至采取过激行为,长大后,与他人相处,会复制这种方式,以积极、恰当的方式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包括与同事、上下级、婚恋包括和孩子的关系。

一个人情绪平和、游刃有余处理各种关系的人,当然就是人生赢家。

情绪平和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贵人。

既然情绪管理非常重要,那么,父母要怎样做,才能调节情绪,不乱发脾气呢?

看见情绪

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它来时,怎样管理,却需要认真学习。

管的好,情绪就会迅速消失,不留下一丝痕迹,管不好,就会对自己、对他人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像小许的爸爸,像17岁少年的妈妈,任由情绪发展,对孩子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是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

觉察自己:“哦,我生气了、我感到不舒服了......”,只有看见情绪,情绪才能被理智之光照耀,才不会被情绪左右。

看见情绪,依赖平日多多觉察自己,时时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的感受怎样,身体的感觉如何、心理感觉如何?”

不断问自己,不断训练自己的觉知,才会在负面情绪来临时,有能力识别情绪、看见情绪。


情绪不因外在产生,因我们自己而起

情绪没有对错,只是我们对外在人事物的感受,是一种体验。既然是体验,就没有对错,因此,不要有情绪就着急。

情绪没对错,但怎样看待情绪就因人而异了。

著名的心理学ABC理论说,我们不是因为外在事物产生情绪,而是因为对外在事物不合理的认知而产生情绪。

也就是说,是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解释和评价而产生了情绪,我们看事情的角度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情绪。

同样的事情,不同人的不同看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同样是下雨天,有人觉得出行不便,因而抱怨;有人觉得凉爽舒适,因而高兴。

知道了情绪不是由于外在产生的,再说“要是孩子不气我,我能生气吗?”这样的话,显然就是不对的。

就像许某、像17岁少年的妈妈,如果说“要是前妻不和我离婚,我不生气,也不会把孩子关笼子,”“要是孩子听话,不让我生气,我俩也不会有冲突”,显然不成立。

即使前妻再辜负你,孩子淘气再不听话,如果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管理情绪,事情也不致如此。

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由于对自己不满意

上面的两位家长,之所以暴怒下伤害亲生儿女,归根到底,是不够爱自己,对自己不满意,把这种不满意投射到孩子身上——表现为对孩子的不满意。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非常满意、非常爱自己,就不会有太多负面情绪的。

爱自己,努力对自己好,才会减少不愉快!

要知道,“我”是一切的根源,我好了,我的周围、我的世界都会好!


多说正向的话,别用负面语言威胁

好多父母出于担心、焦虑,张口就说负面的话:

“你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还想长高个儿?想得美!“

“考这么点儿分,还想玩手机,没门!”

“怎么这么心不在焉,我说的话,你怎么不当回事?”

“我每天这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你,你怎么就不领情?”

这些没有意义、发泄情绪的话,对改变孩子一点意义都没有。

希望孩子有改变,一定要多说正向的、鼓励孩子的话:

“你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还想长高个儿?做梦去吧“

可以这样说:

☑“吃吃这个,没准会变成超人呢 ”

“考这么点儿分,还想玩手机,没门!”

可以这样说:

没考好没关系,好好看下错在哪了,弄完后,玩会儿手机吧,别自己太大压力!”

“我每天这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你,你怎么就不领情?”

可以这样说:

你每天开开心心,妈妈就很快乐,哪怕再辛苦也无所谓。”

如果孩子没听你的话,可以直视ta的眼睛,温和而坚定地说:妈妈有重要的事,你要认真听。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抗拒别人发自内心的善意,哪怕这个善意有期许、有希望,也会努力去配合、去改变,孩子当然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