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有其盲目自信的一面,又有其超级自卑的一面,一旦受到挫折或失败,很容易陷入消沉的困惑中不能自拔。
一向欢快、活泼、阳光、精力充沛、爱凑热闹的梓阳,上了七年级不到三个月后,变得一脸沉闷、忧郁,不愿意多说一句话,喜欢独自呆在房间里发呆,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并且情绪易激动,脾气暴躁看谁都不顺眼,与以前的她简直判若两人。
她的父母刚开始还以为孩子生病了,后来才慢慢发现,孩子的学习习惯也远不如以前。现在变得拖拉、被动,周末的作业明明一天内可以完成的,她偏拖拖拉拉地混到返校前半个小时内才完成,并且完成作业的质量并不高,翻看她以往的作业,总出现左一块又一块的红色补丁。这一切的改变,也许与七年级第一次月考成绩有关,在小学阶段,梓阳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从来没有跨出前5名,单科成绩从来没有下过96分,即便有一次发着39.5度的高烧进考场,最后出乎意料地考到98分,而进入初中第一次月考的成绩却只是个中等水平。
了解清楚女儿变化的根本原因后,父母努力了两个月,梓阳的状态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青春期孩子,随着自我意识强烈和独立意识增强,逐渐关注自身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第一次月考的成绩,使得敏感的青春期梓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变得不自信了,再加上面临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和老师,那种不被关注不被重视的失落感在她心中油然而生。
梓阳父母与老师联系得到的结果是情理之中的,老师对梓阳并不十分了解,只知道她上课偶尔走神,学习生活按部就班。父母并没有实话告诉女儿,而是编了个善意的谎言说给女儿听:我们看到你考试成绩不理想,作业正确率也还有待提高,所以找班主任和几个任课老师聊过,他们说你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很强,是那种一点就透的孩子,如果上课更认真些,完成作业的正确很快就会提高的。梓阳听到有关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眼睛里透着亮光,只是故作镇静地摇摇头,自言自语到:老师哪有时间关注我这个中等生,应该只会关注优等生和差等生吧?
也许是父母联系过老师后,老师对梓阳有了一定的了解,梓阳确实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这个中等生有了关注,上课除了会被点名提问外,也会经常对视到老师的目光(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个“假象观众效应”就是:以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关注,让自己“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被老师关注是积极正向的)。上课再也不敢走神,思想开小差了,完成作业的效率也在逐步提高。
父母从梓阳的学习态度上关注到女儿的变化,并给予及时的肯定,有时会对着女儿的作业本发表感叹:这种作业叫人看了那叫一个舒服,基本上全对,吸引眼球的红色补丁几乎不见了;有时会故作与老师联系过的样子说:老师说你近来课堂上表现不错,很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哦!有时在班级群里捕捉到班主任的一些信息,会重点提出来:你们班这次获得全年级第一,你的成绩比平均高出了好几分,做出的贡献不小哦!渐渐地,梓阳重新回到开朗的那个自己,放学后会与父母分享学校、同学以及学习上的事情,情绪平稳了很多。
青春期孩子关注自己多了,就会多方面多角度去与别人比较,如果自己有长处或优点时,就会自信满满志在必得;倘若只看到自己的短处或弱点,便会深感自卑一蹶不振;还有一方面是由于独立意识的增强,但各方面知识和社会经验欠缺,屡屡碰壁后又不知道如何处理,不知道以什么态度面对。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不自信的主要原因。
作为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异常的自卑或不自信心理,应当及时帮助孩子自我纾困。虽然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逐步提升,但其心智仍未发育成熟,面对一些困惑难以依靠自己的批判力去做出正确的决定。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爱自己,提升自信心和树立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解决自卑情结。
我们都知道,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里很重要,但对青春期的孩子,身教远远重于言传。帮助孩子找到不自信的真正原因,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孩子自己去总结、改变不足。孩子有时会看不清自己优点和特长,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特长或优点,一有机会就要加强它们。我们做父母的,不必要求孩子做下一个梵高、朗朗、爱因斯坦,但一定要教会孩子自信,具有快乐、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