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差“受众”变成了“从众”,怎么让孩子与众不同?

作者:橘妈育儿 07-12阅读:4511次

文丨橘妈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已经陷入到了一种怪圈之中:

在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孩子是教育的“受众”,孩子在领悟教育的过程中获得能力和认知的成长。当然,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然而,慢慢的你会发现,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的棱角被磨平,个性被掩埋。因为教育方式的相同,尤其在孩子进入校园之后,在相同的教育内容上,孩子逐渐的产生了“从众心理”。

在集体生活中获得成长,是每个孩子必经的过程,然而我们同时也意识到,孩子的个性发展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

举个最普遍的例子:

林小七今年九岁,正在上小学。在上小学之前,孩子的个性很鲜明,他喜欢小提琴,喜欢艺术,也总是把自己的卧室打扮的充满艺术氛围。小七的妈妈一度以为孩子以后会走文艺道路,成为一个明星或者文艺工作者。

可渐渐地,小七发生了一些变化。

学校里很少有朋友喜欢小提琴,老师们只告诉她要好好学习,从来不关心她的小提琴拉的怎么样了。甚至连小七的妈妈也开始转变了,她也想孩子能学习好,其他的似乎都不重要了。

渐渐地,小七对拉小提琴没有了兴趣,她的卧室也重新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不得不说,小七所面临的就是“从众心理”导致的现实情况。

是什么让小七放弃爱好的?

1. 外界干预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误导

相信小七一开始喜欢小提琴,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也是小七心理判断的必然。在小七看来,会拉小提起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追捧,她可以受到像电影名相那样的待遇。

可现实并非如此,同学们对小提琴的漠视、老师家长对她兴趣还好的忽视,这些外界干预对小七的心理判断产生了一定的误导。

在小七看来:拉小提琴不会引起别人的尊重,所以拉小提琴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于是,小七逐渐放弃了小提琴,回归到“集体”的认知中。

的确,当集体生活把“学习好”当做羡慕对象的时候,小七试图通过学习来改变现在的状态。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小七的个性发展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 一个独特的个体,泯然众人矣。

个性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都期待孩子能获得个性发展。可是现实环境的影响,我们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偏执,这些外部干预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判断。对于小七来说,如果有积极的外部干预,她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小提琴名家或者艺术工作者,可是因为环境的消极影响,小七放弃了小提琴,成为茫茫人海中普通的一员。

当然了,对于家长们来说,孩子的兴趣爱好很重要,学习成绩更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1. 重视孩子的兴趣发展

就像小七的妈妈那样,为了小七学习小提琴,她给女儿买了昂贵的小提琴,甚至帮孩子找了音乐老师。这的确是小七妈妈对孩子的重视,但很快,在面临学习压力的时候,小七妈妈的心态发生了转变。

当小七妈妈认为学习更重要的时候,小七的小提琴学习也就被忽视了。

兴趣重要还是学习重要?同样重要。

学习是教育的必然要求,兴趣是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应该受到同等的对待。

2. 合理的分配时间和精力

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兴趣培养,接触个人爱好。这不仅是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尊重,其实也是对孩子教育状态的辅助。

兴趣培养带来的积极情绪,将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所谓不可调和的矛盾。

分配好孩子的时间和经历,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孩子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双向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对孩子积极心态的帮助。

如果孩子为此感到疲惫、劳累,那么我们的时间分配也就必然出了问题。

3. 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规划

家长们首先要知道:兴趣所产生的个性发展,并非一时兴起。

你想让孩子学钢琴,恰好孩子也喜欢钢琴,于是你给孩子报了兴趣班还买了钢琴。可没学多久,你就觉得学钢琴没有多少意义,不如好好学习。这是你作为家长,在教育规划上的问题。

另外,孩子学习钢琴也应该有自己的规划。比如,制定目标,三年之内达到钢琴7级等等。

通过建立自己的规划,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心动力,学习钢琴就不再是一件痛苦劳累的事情。

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必然会进入到集体状态,孩子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集体的影响。当然,我们需要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独特的人,才能成为未来生活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