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总打自己怎么办?这几个办法超有用

作者:袋鼠想学 08-06阅读:2250次

上周末,我去朋友家做客,两个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聊天,朋友的儿子坐在地上乖乖的玩自己的积木。

没过多久,突然听到“哗啦”一声,仿佛是什么东西倒地的声音。我俩扭头一看,原来是孩子搭了很久的积木倒了,全塌在地上了。孩子坐在旁边,小嘴撅起来,仿佛下一秒就要哭出来。

朋友脸色突然变差:“不好,又要开始了。”

我还没来得及问“什么又开始了”,就看到朋友儿子扯着嗓子哭了出来,一边哭一边咬自己的手指,拿起自己的拳头就往地上砸。可能是砸痛了,又躺在地上,拿额头撞地面,他的哭声一声比一声愤怒。

朋友老婆赶紧上前抱起他,并制止他:“宝宝你不要打自己!积木倒了就倒了,不要伤自己!”

朋友无奈的摇摇头,问我:“我真的很担心他,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折磨自己,要么就是打自己要么就是咬自己,我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说该怎么办呢?”

其实不光是他,有很多家长都问到我同一类型的问题:

“孩子一生气就会拿自己出气,积木倒了哭的咬自己,水杯撒了坐在地上撞自己,爸爸妈妈说一句就用力的跺脚,脚丫都红了,孩子这么打自己该怎么办呢?”

知乎上也会经常有人问到这样的问题,比如:“孩子咬自己怎么办?”

这一类对自己的打、咬、撞,都属于攻击性行为,只不过孩子把攻击的对象换成了自己。

大量的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早在两岁之前就已经出现,并且在整个0到6岁的年龄期间迅速增加。

我们国家的学者研究认为: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比例大概是11%,

男宝宝的攻击性强度是明显高于女孩的;

而且4到5岁的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但是在此之后会逐渐减少。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很多原因,如果家长无法分辨孩子打自己的根本原因,阻止的了这次,阻止的了下一次、下下次吗?

袋鼠想学想让大家知道为什么,大家才能真正的对症下药,釜底抽薪。

-1-自我攻击的原因

一、需求没有被满足,造成的情绪发泄

第一个原因叫做需求没有被满足。什么叫需求没有被满足呢?

比如说,我们小宝宝想要把这个积木搭好,也辛辛苦苦搭了很久,但是这个时候积木倒了,这个小朋友就会着急的蹬腿,打手。

孩子“想完成积木”的这个心愿(需求)没有满足。

又比如,我们小朋友想要玩摇摇车,但是爸爸妈妈没时间了,不让孩子玩,这孩子会着急的跺脚,吼叫,打自己发泄。

孩子“想坐摇摇车”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

直接触发他攻击性行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二、表达能力不足,只能用肢体语言表达愤怒

第二个直接触发小朋友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叫做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我们的宝宝在两岁之前语言表达能力是很弱的,他很难有逻辑的、有思维模式地表达他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想要做的事情和他的情感,他没法表达清楚的。

所以小朋友在一件事情上表达不清楚的时候,他会用用肢体语言来表达。

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为什么宝宝拿不到那块蛋糕就打自己”“不顺心就踹自己是怎么回事?”

这个时候我们会错误地认为这孩子怎么这么暴躁,我们也会问他:“你为什么要打自己?”

他该怎么来回答呢?其实他回答不了,他想要做的事情他说不清楚,他只能用这种行为来表达感情。

这种表达障碍带来的攻击性行为,破局点是父母要好好思考,此时此刻顽皮的宝宝,他想要表达什么?他的需要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动作?

三、孩子对其他人或者物体的“攻击性行为”被父母严令阻止时,攻击目标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一个孩子成长教育有三个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0到6岁的小朋友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

所以家庭教育模式是不是正确,对小朋友有没有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

有一种特别不好的家庭教育的模式,叫做绝对权威。

绝对权威型的父母是这样的:用惩罚和高压的统治方式来管教孩子。

比如说遇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喜欢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也不允许孩子辩解,回击,在父母面前不能有情绪,要憋回去。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当我们动手的时候,哪怕是极其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的动作,都会给接受这一动作的人带来重大的影响。”

绝对权威型的父母过于想要控制孩子,所以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于是他们也从小从父母的言行当中学会了侵犯和攻击。

但是侵犯和攻击别人又会被责骂,所以怎么办?他们只能选择打自己出气。

袋鼠想学请大家来思考两个问题。

(1)孩子嘴里的第一个“不”字,就是“我不要”中的“不”字是从哪里学会的?

(2)我们家的小朋友第一次打自己,这个动作是从哪里学来的?什么时候开始的?

大家思考这几个问题就可以了。

网上有家长提问,孩子生气自己拿脑袋撞墙,株洲市中心医院的医生回复:“可能是3岁安左右教育不当导致的。”

这其实说明:幼年的教育,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行为。

长久的自我攻击性行为,,会变成自虐型人格,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因为不顺心的事伤害自己,轻则弄丢东西踢坏自己的鞋、打自己,重则面对愤怒做出轻生的举动。

喜欢打自己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做呢?

-2-父母的正确做法

一、情绪接纳与行为划分

就是当我们的小朋友攻击性行为的时候,我们需要第一时间接纳孩子愤怒的情绪。

跟孩子讲话的方式可以是:“宝宝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宝宝你现在是不是很难过?是不是因为积木没搭好?”

我们需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直接上来就想要纠正和划分孩子的行为到底是对还是错,让他不要打,不要闹,不要撞。

我们教育宝宝非常严重的一个错误,就是我们经常直接划分孩子的行为错误和想要纠正孩子的行为,一下来就说:“宝宝你这样做不对,宝宝你这样做不好,你不是一个好孩子”。

可其实,你要能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才有可能觉得你是懂我的,你是理解我的,才有可能有后边的行为纠正。

二、温柔而坚定

我们有无数种方式可以拒绝孩子,比如跟孩子说不,说你这个行为不可以,但最差的一种是什么?是喊叫,是训斥。

有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如果嗓门高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驴将会统治地球。”

如果我们平时教育宝宝一定要大喊大叫,一定要训斥他的话,那么我们其他的教育手段还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们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在情绪接纳的基础上,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先接纳他的情绪,再温柔而坚定的告诉他:“不要打自己了”。

三、理解与回应

我说到孩子攻击性行为有很多原因,是因为孩子需求没有被满足,所以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你需要做的,是理解他和回应他,而不是直接说不可以,不能做。

知乎上有答主也说过,孩子生气的时候要先安抚她,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回应她的情绪。

所有的讲道理,告诉他不能做,得等他情绪好转之后才做。

四、规矩与爱

我们给小朋友立规矩,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一定是建立在带着爱的前提下。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们给孩子的爱是无限的,是无条件的,所以我们给孩子的规矩也是带着爱的。”

所以,请带着规矩去爱他,不要溺爱和无限的爱,而是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下的爱。

立规矩不仅仅是在孩子打自己的时候立的,也可以是在孩子打别人,孩子做错事,或者其他情况建立的。

比如妈妈是超人中,快快在超市打了小朋友,梅婷就跟她立规矩:“快快,不能这样对待别的小朋友哦,来和小妹妹说对不起。”

女儿不愿意道歉的时候,梅婷抱着她,把她搂在怀里,抚摸着快快的脑袋,和她立规矩:“你的气球可以不给她玩,但是要好好说,来和小妹妹说对不起好不好?”

其实快快也不懂打是什么,但是她知道,规矩就是不能打,妈妈也很爱自己,于是快快对着另一个孩子不停的说:“对不起”,事情得到了解决。

好,最后袋鼠想学总结一下:

(1)孩子打自己的原因可以分为3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语言表达不完善、被父母抑制脾气,导致攻击性行为伤害自己。

(2)应对的4个基本原则:情绪接纳与行为划分、温柔与坚定、理解与回应、规矩与爱。

好啦,快用袋鼠想学的办法试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