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即教育与学生生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过去数十年间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日新月异,学生的生活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与与日俱进。
倘若教育仅仅局限与课本上枯燥的知识,不将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那么就会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育任务也会事倍功半。“生活即教育”要求整个社会活动都是我们教育的范围。通过在生活中融入教育,做到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育向结合,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进教育的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由于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功能,教育通过对学生的进行培养和提升,可以使得学生在成长成才后对生活有促进作用。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的需要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交什么。”学生的教育必须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不得脱离学生的生活虚无缥缈空谈阔论。
(二)社会即学校与学生生活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在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更多是局限与书本知识,教师的任务是照本宣科,学生则是机械地学习教材上的知识。
而教材上的知识通常是抽象的理论知识,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因此,一方面使学生对知识感到陌生晦涩对学习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无法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产生学习无用的感受。“社会即学校”要求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加强社会生活与教育的联系,更符合现代学生生活的实际应用与知识需求。
在时下的社会不同于往日,通过社会即学校这一理论,旨在社会与学校进行相互融合,可以让学生更亲密地接触社会。
通过不同的社会环境,对待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社会具有广泛性,因此教学工具、材料方式也可以因人而异,将社会即教育贯彻到实处,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材施教。
(三)教学做合一与学生生活
教育远离了学生生活,教学仅是教授知识与吸收知识的机械过程,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缺乏培养,由此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
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并未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技能与经验,而且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当学生离开校园,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时下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要求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教学做合一观点指出,教育应当落到实处,以丰富的实际生活经验来作为教育的基础。
学生应当在“做”中“学”,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识储备并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教学中要注重素质教育,不只是把理论知识与现实挂钩还要把学生的素质水平提升起来,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二、结语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意义在于阐明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对我国现代全面推广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改革有深刻的启示。
它的提出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过去教育的不足,为当下的教育提出指导,对未来的教育提出要求。
由于该理论的超前性,仍适用与当今的学生生活教育,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的指导,既促进学生的全面,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往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教育可以将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下的学生生活相结合,用更符合学生需要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