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肯去幼儿园,父母要配合,老师给家长7个小建议

作者:亲子早教派 09-11阅读:3820次

文|亲子早教派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留言转发分享。


开学季,父母讨论的话题总是绕不开入园难。上一篇文章《当孩子哭着说:我不要去幼儿园,家长的回答很重要》后面,读者们讨论的很热烈。

其中,有一位幼儿园老师的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说:孩子不肯上幼儿园,跟家长的配合也有很大的关系。

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老师说: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最重要的!而现在很多父母不懂,把孩子扔给老师,妄想让老师负起教育的责任,自己就当甩手掌柜。出了问题也都推到老师身上,这样的父母才是不负责任的。

我非常认同这一点,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有的家长嫌麻烦,平时不用心、不管教孩子,孩子一调皮,就大声喝斥,简单粗鲁来制止,事后还长吁短叹:“现在的孩子不好教,自己的孩子注定要交给别人来教的。”

子不教,父之过。自己没教好,却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和压力转移到老师的身上,这是没道理的,对老师也是不公平的。

幼儿园里,每个班级至少有十几名小朋友,每天老师的工作量非常大。

将心比心,父母每天只需要面对一个或者几个孩子,老师却要面对一群孩子。

教育孩子,谁的难度更大?


2.老师说:孩子不会说话,很多家长并不会注重这方面。

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各有不同。如果父母平时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3岁的孩子可以简单地表达自己的需要。

比如:

口渴了,孩子懂得跟老师讲:“老师,我口渴,想要喝水。”

没吃饱,孩子懂得跟老师讲:“老师,我没吃饱,想要加饭。”

大小便,孩子懂得跟老师讲:“老师,我想要大便(或者小便)。”

孩子能够跟老师进行简单的沟通、明确诉说自己的需求,对于孩子,对于老师,都是一个双赢的开始。


怎么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平时在家里,如果大人没时间,可以通过早教机、手机(只听不看)给孩子播放活泼的儿歌、唐诗、故事。童声最好,孩子特别喜欢童言童语,因为有共鸣。

再好的早教机,都比不上父母跟孩子的交流与互动,学习语言需要输入也需要输出。多听是输入,多说才是输出。只听不说,孩子不会运用;只说不听,孩子也没有素材。

平时和孩子一起唱儿歌,读绘本,做手指操,多和孩子对话(即使内容很幼稚也无所谓,哪怕只是问孩子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呀,你喜欢吃饭还是吃面呀……),亲子间的互动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小,认知有限,跟孩子对话的时候,先要把自己的谈话内容降低到幼儿水平,以为这样才可以让孩子听明白。殊不知,孩子吸收和消化语言的潜能是巨大的。与孩子对话时,不要把孩子当孩子,把TA当成大人来对待,与TA平等对话,孩子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也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在家里不学国语,以后去幼儿园没办法跟老师交流。于是乎,全家人都在孩子面前讲国语,家乡话也不讲了。美其名曰,让孩子早点适应国语环境。但是这样的做法,真的是大错特错。很多广东孩子不会讲粤语,就是因为父母整天跟他讲国语!

有研究表明:0-6岁的孩子语言接受能力最强,可以同时接受7-8种语言学习,他们完全可以有自然的分辨能力。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儿童天生有一种语言习得的装置,学习语言的能力在生命的第一年就表现出来。他们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语言获得机制”。它是少儿获取语言的直接渠道,在0-6岁非常活跃,随年龄增长逐渐弱化,12岁后其作用将慢慢消失。"

也就是说,在一个家里,即使有7-8个人说不一样的语言,孩子一样可以自如地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做切换。你跟孩子说国语,他就说国语;你跟孩子说法语,他就说法语;你跟孩子说德语,他就说德语……


比如,我们家有人说粤语,也有人说国语。当我们跟小派说粤语,他就会用粤语来跟我们对话;当我们跟小派说国语,他就会用国语来跟我们对话。

我们日常主要讲粤语,没有刻意去教他国语,只要我们一说国语,小派就会自动切换成国语。虽然偶尔有个别字词的发音不标准,但只要纠正过,下一次他就可以运用自如。除了国语,英语也是类似的情况。

3.老师说:在家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班级需要的时候可以多帮忙。做一个小能手。学校里自己吃饭,回家也要自己吃饭。

现在很多家长都舍不得用孩子,疼惜孩子小,本应孩子去做的事情,大部分都由大人出手帮忙了。

孩子吃饭,有人喂;孩子穿衣穿鞋,有人帮;孩子喝水,有人递……

孩子习惯了万事有人照顾,就不会主动去解决问题。在家里,孩子可以当太子,但是出门后,没有了家人,还有谁会来侍候太子?

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 ;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动手,才是孩子解决问题的根本。多给孩子机会发展自理能力,不要随便剥夺孩子动手的权利。

多给孩子灌输要帮助老师、帮助同学的理念,让孩子学会助人为乐、懂得帮助别人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4.老师说:多说学校的好,老师的好。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孩子会跟家长学的。只要家长尊重老师,孩子必定也会尊重,有礼貌。

在家里多说老师的好,少说老师的不好,孩子没有判断能力,对一切是非对错的判定都来自于父母。父母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判断。

孩子在学校,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多向孩子灌输老师的好,孩子自然会愿意跟老师亲近。人有一种天生的能力:越喜欢一个人,就越愿意靠近、模仿他。

在我小时候,每换一个新的班主任,妈妈就说:“现在的老师真坏,经常找这个家长、那个家长去访老师,目的就是让家长上门去送礼。”

因为这件事,我对小学、中学的班主任一直没有好感,甚至于,大学毕业后,大家劝我去当老师,我都特别抗拒。

因为我从心底里觉得,老师是坏的,是肖想学生家长送礼的,是不对的,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人。


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不仅对孩子的当下有影响,对孩子日后世界观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5.老师说:让老人也要明白,懂得放手!不要一点小事就去质疑老师。大人要做好榜样。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安全过于敏感,一发现孩子脚上有淤伤,就气势汹汹去找老师兴师问罪。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之间发生碰撞很正常,家长上纲上线反而为难老师。

磕磕碰碰的情况,不只是在幼儿园里会发生,在家里也时常会发生。只要不是大问题,就用平常心态来对待吧。

试想一下,你敬爱老师,老师也会同样爱乌及乌。你反感老师,老师不也同样容易反感你的孩子吗?

设身处地,你对人好,人对你好。

6.老师说:学校里很勇敢,回家也不能一直撒娇,不然孩子会觉得家里都惯着宠着,他当然不想上学了!

孩子离开父母,在老师身边学习独立,学习勇敢。

但是一回到家里,爸爸抱、妈妈抱,爸妈还心疼地问:“宝宝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哭啊?老师有没有批评宝宝啊?”

这样的娇惯,不仅会强化孩子对学校的抵触,还会让孩子觉得:原来爸爸妈妈也觉得去学校是不好的,爸爸妈妈也觉得老师是会批评孩子的。

这样一来,孩子主观上愈加不想去幼儿园了。

每天,当孩子回家后,父母可以多问一些正面积极的问题:“你今天在幼儿园里吃什么好吃的啦?今天在幼儿园里唱什么歌呀?你今天在幼儿园里有帮助到老师同学吗?”多让孩子觉得,去幼儿园其实是很棒的一件事。

7.老师说:幼儿园的社交能力和外面那些不一样。一直把孩子关在家里或者扔给老人带,才是毁了孩子。一直把孩子放在家里,孩子也不会有进步的。

早期教育很重要,幼儿园是最适合早期教育的场所。


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有社交的需求,需要进入集体生活,幼儿园里不仅有老师,还有小伙伴。

孩子为什么要上幼儿园?霍金先生的一段话给了我们很准确的答案。

曾经有记者采访霍金:“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霍金回答:“我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等等”。

幼儿园,是每一个孩子受教育的起点。离开父母的孩子,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进而不愿意去幼儿园。

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是家长应该深深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父母好好配合老师,入园难很快就能够迎刃而解。

开学第二个星期,你家孩子适应幼儿园了吗?

喜欢小派妈妈的文章,请关注、分享、收藏!你对文章有什么想法,欢迎在下面留言和大家讨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