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因为一个人交际能力的好坏,常可影响其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衡量孩子交际能力的标准
1.不惧怕陌生环境,很快适应新环境。
2.必要时,能克制自己的感情。
3.有独立能力,不喜欢依赖别人。
4.与小伙伴相处和谐,能在各项活动和游戏中合作成功。
5.善于和乐于帮助他人,并能谦让。
6.能理解成人的意图,并能按成人的意愿去办事。同时还能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建议。
7.有组织能力,在游戏和学习中能起到“小领袖”的带头作用,并为伙伴们所喜爱。
8.在公开场合中,能聪明、机智、不卑不亢地表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9.热情开朗,与人交往中充满尊重和信任。
孩子交友的情感阶段
著名犹太教育家齐克罗宾把孩子的交友过程分为四个互相重叠的阶段,针对孩子以下的几个情感阶段,父母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孩子建立友谊,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三至四岁为自我中心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把在一起玩或者住在附近的孩子当成朋友。最好的朋友就是住得最近的孩子。这时的孩子寻找朋友就是为了有用:对方有他喜欢的玩具或者他不具备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善于交往,却拙于影响他人。
四至六岁为自我满足阶段。交友,互惠不是目的,他们往往不能同时交较多的朋友。
六至九岁是互惠阶段。个阶段的孩子交友是互惠而平等的。因此,他们评判朋友就有了一个标准:谁为谁做了什么,并希望得到回报。正是因为这种互惠的关系,这时,有友谊也只限于一对、小团体或者小派别,而且一般为同性关系。
九至十二岁是亲密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朋友的表面行为不太注意,转而关心其内在素质和幸福与否。许多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视为所有亲密接触的形成阶段,他们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个时候不能找到亲密的朋友,那么到年少或者成人时代就永远得不到,也不会得到真正的亲密伙伴。
赋予孩子与人交往的心灵钥匙
凭个人能力取胜的人,往往只能昙花一现,不会维持得太久,原因是,他们总有江郎才尽,或者心衰力竭的一天。懂得和别人资源互换的人,才是干大事的人。尤其是那些企业家们,他们的事业之所以能够长久兴盛,甚至传给他们的后代,秘密就在这里面。
犹太著名教育家约瑟说:不同社交性格的孩子对未来机遇的把握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为不同社交性格的孩子受其性格特征的影响,在社交行为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机遇是千变万化的,有的机遇容易被某种个性的孩子抓住,而有的机遇放在他面前也如同虚设。反之,让另外一种社交个性的孩子遇上,可能就如虎添翼。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基础上,也非常有必要了解孩子的社交性格,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把握好机遇。
就我的经验来说,把孩子推出家门,需要父母的勇气和智慧。这当中一个是技巧,另外一个是性格的改造。性格这东西大抵是与生俱来的,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不太容易,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孩子性格中的某些技能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社交能力便是如此。
沟通是一门艺术,孩子不会一天就能掌握它。多数孩子小时候都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但是孩子总有一天要自己出去打拼,要成家立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他必须学会脚踏实地地在土地上生存。我的三个孩子,在我把他们推出去以前,他们也会说“妈妈,我不好意思说”,或者“妈妈,我不好意思去”。没关系,我一点点鼓励他们,我说:“只要你迈出去一步,你努力了,你就会看到进步,你回来再和妈妈说,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每个孩子具体情况不同,比如许多孩子先天就具备了做一个“外交家”所需的许多个人要素,而一些孩子可能在系统学习后并无多大变化,但可能在某个时候,在某一个点上,孩子的变化就显现出来了,而这个变化可能使他终身受益。
我看到很多孩子非常聪明、有才气,学习成绩很好,但他们往往恃才傲物、自私自利,人际关系很差,不被别人信赖和认可,也没有朋友。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再优秀,也是可悲和孤独的,不会有大的作为。父母只是一味溺爱,却没有培养孩子的人生根本——做人,使孩子不知人生目的。这样的人,培养何用?
难怪犹太家长说,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力,它和知识一样,都可以转化成实际的效益,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但这方面的能力往往被我们中国父母忽视。许多人往往会说,这个人一点业务能力都没有,只知道搞人际关系。人们把业务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看成是两个敌对因素,这是错误的观念。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应该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以色列的很多学校都把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领袖精神写进了他们的培养目标。
生活是复杂的,但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教育、给孩子提供的生活环境过于单调,孩子就会没有机会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这种做法的家长应该反省自己的教育观,要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孩子的适应性,而不要按照自己的一相情愿培养孩子的单纯性。
孩子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需要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要换位思考。你跟人打交道,就要给人以方便,要体谅他的苦衷,为他人的利益着想,人家才会为你来着想。要做成事情,只有这样才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现在我们的教育制度,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像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跟人的交往也少,在电脑上花的时间比和人交往的时间要多,这对提高人际关系的能力非常不利。一个没有换位思考能力的人,要建立好人际关系是极其困难的。
孩子一出生,首先面对的关系是和父母的关系。所以,家庭氛围是孩子今后人际关系的底色。只有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好,和其他人的关系才会好。父母要在家庭中努力营造一个信赖、坦诚、互相尊重的氛围。一个连父母都不信赖的孩子,怎么可能信赖别人和被别人所信赖呢?
孩子们跟朋友打电话聊天时,总能从他们的口中听到:“我妈妈对人特别好!”
“做人留一线,哪怕自己有十分道理是对的,也要把三分留给人家。”这话是我父亲从小教给我的。我父亲一直跟我说,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在别人的土地上生活,做任何事都要给别人留有三分余地。
当好孩子社交训练师的秘诀
1.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如果家长能在孩子社会交际处于萌芽阶段时,不失时机地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体验,就可以预防孩子出现社交性退缩。父母本身缺乏社交接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交往机会,也会造成儿童社交退缩的形成发展。
2.让一名善于交际的孩子充当模特,向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的孩子演示各种社会技能,如对别人微笑、分享行为、发起积极的身体接触、给予口头赞许等。榜样与自己孩子越相似,效果就越好。
3.经常性的训练非常必要。有些社会交往技能是必须“教给”的,如怎样参与到别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做出回报,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给予同伴关心、帮助和同情,在这些时候应该说什么话,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经常向孩子讲述这些,比单纯让孩子模仿别人效果要好得多。
4.应该注意多表扬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如合作与分享行为,而不鼓励孩子那些“不好的行为”,如攻击性和独自游戏、目中无人等。我国古代著名的“孔融让梨”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当家里吃好吃的东西时,可以让孩子充当分东西的角色,当孩子有机会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时,鼓励孩子想到别人,把玩具分给别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