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C爸妈
壹
CC小时候睡觉成渣,每次错过了睡觉时间,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不止。
如果这个时候遇见外人想要亲近她,她立马变成一头暴躁的小兽。
面对他人的尴尬,我每次略带歉意,脱口而出的一句话都是:这孩子又困了,每次闹觉都又哭又闹。
后来觉得这个理由着实好用,当她在公共场合暴走,我需要给大家一个解释时;当她在亲友面前表现失控时,我都会说:她就是又困了,所以又开始闹了。
不知不觉,这个借口大概用了快2年。
直到CC话可以说利索后的某一天,她跟小伙伴起了争执,抢了别人的玩具,我令她归还并道歉。
她拒绝并大喊大叫,我坚持要求她道歉,对方的父母赶紧帮忙圆场,说没事没事。
然后CC说了一句我这辈子都不会忘的话,她一边大哭一边委屈的说:我就是困了。
天知道她才睡醒不到两个小时!
我这才知道,我犯了多大的错。
我错在帮她找借口逃避责任;
我错在帮她找理由不直面问题;
我更错在,让她觉得有了借口,就能让随意犯下的任性行为不了了之。
所以,你知道了,我为什么反对家长帮孩子找借口。
贰
这种无意间的找借口,从出生就没有断过。
起初是孩子行为能力不及,我们忍不住宽慰:
没走稳——都是路不平害得;
磕倒了——都是因为桌子碍事;
被噎了——都是这苹果不好;
鞋子穿不上闹气——宝宝别生气,都怪这双鞋子太不好穿了;
作息混乱,夜夜不睡——跟他爸爸小时候一个样,都是这样不让人省心。
然后是在外人面前,我们忍不住帮他辩解:
当孩子对外人没礼貌的时候,爷爷奶奶脱口而出的是:我们家这个,平时在家跟我们没大没小惯了。
当宝宝特别娇气的时候,我们会说:哎,这几天生了场病,还没好利索,最近就变得娇气了点。
当宝宝抢玩具的时候,我们会说:其实他平时不小气,拿了玩具还跟别人分享呢,但就是喜欢球,今天可能是太喜欢你们家这个球了。
当他无理取闹的时候,我们会说:今天没睡好,一困了就爱发脾气。
…….
总之,我们成功的传输给了孩子这样的思想:他能力不行、行为出错,都是外界因素所致,都是别人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障碍,如果我们习惯于为孩子的错误找借口,那么孩子就会更加理所应当的享受这个借口。
当孩子习惯于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为他遮羞时,他便会认为出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就像CC,她不认为自己发脾气是自己错了,而是把原因推到“我困了”身上。
也许“因困闹觉心情不好”最开始确实是事实,但谁也不知道事实是从什么时候变成了借口。
孩子们总是会根据家长的言行来判断、认识和评价周围的世界。
他们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家长们言传身教的结果。
当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时候,你帮他找好了借口。
等他有了独立意识、会自我表达的年纪,你会发现,他待人接物的态度、甚至找借口的方式,简直跟你如出一辙。
心理学家说:“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的'家长意识',即由家长或相当于家长的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经验’,将永久不衰地记录在每个人的‘人格’磁带上,并在人生过程中不断自动播放”。
当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时,影响却早已发生、存在了。
如果我们不做出改变,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学会用的将不仅仅是你帮他找过的那几个借口。
错误的习惯比错误本身更可怕。
今后人生路上的很多问题,他也许都会倾向于通过找客观原因,和推卸责任来解决。
叁
所以,接下来要聊的就是: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应该做的是:一旦遇到问题,应该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本质所在,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理论总是说起来简单,但孩子的行为本身就是不可控的,很多情况下,如果我们处理不当,就会让外人跟着一起尴尬,让情况变得更糟。
怎么做既避免尴尬,又能解决问题呢?
拿“抢玩具”举例吧。
第一步:不要避讳,指出错误:
这是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他没允许你玩,你就不可以抢。
第二步:给出解决的方式:
现在把玩具还回去,跟小朋友道歉好吗?
第三步:如果依然拒绝——孩子,妈妈需要跟你借一步谈谈。
除非本身孩子性格比较温顺,否则,走到这一步几乎是必然的!
在人前管教孩子,自己尴尬,别人更尴尬,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孩子自尊,也会影响管教结果。
毕竟,大多数人即便心里100个不愿意,也会强颜欢笑着劝你:没事没事。
所以最好把孩子抱离现场:
1、让他平复心情(抱着他允许他哭);
2、跟他共情(说出他的感受,我知道你也很想玩那个玩具);
3、帮他接受解决方案(可是那是小朋友的,不能抢,你可以先问一下他我可不可以玩,如果不行的话,可以问他可不可以交换玩?但是现在你抢了,就需要还回去并道歉。对于是非观或逻辑能力还没那么明确的小宝宝,妈妈们可以选择用想象的方式帮他平复心情,具体方法可以参照这篇一分钟搞定暴走的孩子,你想不想试试?)
4、解决问题(同意之后才能接着一起玩);
5、如果还是不同意,再重复上述步骤。直到让宝宝知道,这才是正确而且唯一的选择。
如果不方便当下解决,或者确实需要父母来圆场的。(这种情况也不少,比如你带儿子去单位,正好领导过来了,想要抱抱他以示亲近下属,结果你儿子毫不领情,上去就给了人家一巴掌。)
例子虽然极端了点,但是这种情况显然不适合带离现场,然后做通工作之后再找回去道歉。
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打圆场有些时候就是当下最好的解决方式,一味的追求原则不懂变通,也是不现实的。
遇到这类情况,当下不能解决的,事后,一定一定要跟孩子交流清楚问题的所在,而不是打完圆场之后,就黑白不提的不了了之。
不要让孩子觉得找借口的行为是值得肯定和被鼓励的。
C妈说
帮孩子找借口,尤其是在外人面前,有时候不仅是为了掩饰孩子的熊,更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难堪。
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看起来没有教养,也不希望自己看起来是一个教养不好孩子的家长。
实际上,避免尴尬和遮羞是一种本能。
但亲爱的,只有你自己知道在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孩子表现不好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觉得管教出现阻力的时候,想一下,如果当下管教了,他们看见的只是“眼前的熊”;如果当下面子保住了,那就是烙印在身体里的“永远的熊”。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与诸君共勉、共进步。
推荐阅读
【立规矩】还在等听懂后再立规矩?那就太晚啦!
【撒泼】不伤筋不动骨,包治各种撒泼耍赖
【T2】画风突变的两岁!你只需这 “十四个字”HOT!
【执拗期】每天被气死100次,一定是因为你不了解这件事
【坏习惯】家里惯出来的毛病上个幼儿园就好了?四海八荒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公众号:CC爸妈(cc-bama)
觉得文章还不错,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