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曲韵谈儿童心理 (wappchina)
不认生,恐怕才是问题
当孩子处于0-3岁这个年龄段时,大多数的家长们会非常困惑于孩子认生,尤其带着孩子出现在社交场合时,孩子的不打招呼,不问好,会让家长瞬间引爆,意识到认生是个问题。
但同时,更多的家长却忽略了如果孩子不认生,恐怕才是问题。
孩子不会不管不顾“不认生”
孩子慢慢长大,对他人、对世界有更多的认识,当他遇到新鲜的事情,新鲜的人,会主动调取过去的经验进行对比,然后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三岁以前的孩子,遇到没有见过的陌生人,记忆中也调取不出曾经见过这样子人的记忆。正常范围内的孩子,一定会更加谨慎,不会瞬间热络。
家长即使看到孩子大方地打招呼,其实也能看出,孩子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是谁,他跟爸爸妈妈和我是什么关系,我应该怎样跟他接近,他对我笑,给我礼物,我应该怎么回应……”,父母可以觉察这个小脑瓜里正在飞速地思考,这是孩子正常的反应。
也会听到有家长这样描述自己的孩子:“他一点都不认生,有时不管地点是熟悉还是陌生,只要带出去玩很快就会跑得没影,一眼没看住,就会找不到。” “我家孩子一点都不认生,只要别人和他玩,一哄就跟别人走了”。
可以看到,当家长在回忆的时候,可能也有担心,但更多的是骄傲,“看我家孩子多胆大”、“多爱社交”。
但事实却是,如果孩子真是如此,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这样的行为表现,已经跟不满三岁的同年龄段孩子的正常表现有所违背。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会有足够的警觉,对外人、对环境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不会不管不顾地“不认生”。
不认生,分两种
一种是视而不见,无论处在什么环境,无论对方是谁,高兴就一起玩,“看他很有意思,我就和他玩”,“看那有好玩的,我就跑去玩”,全然忘记父母在哪里。
孩子这样的情况是对他人、对环境没有进行观察、思考和评估;
另一种是缺乏警觉性,看到陌生人,不是对陌生人视而不见,而是经过思考,结论是:“没关系,什么人、什么地方都可以”。
当孩子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有一定问题,他对于陌生人、陌生环境估计不足,没能够发现眼前的人和环境与熟悉的人和环境是不一样,缺乏警觉性。
前一种对陌生人视而不见,孩子没有考量:“他给我什么,我就看着、拿着”,对于环境,也不去评估是否合适,随心所欲想玩就玩。
这种情况家长要注意,会不会有自闭谱系倾向?在自闭谱系的评估中有一个行为指标就是对环境对他人没有全面的评估。
另一种情况,看见陌生人,对陌生人有观察和打量,知道这是陌生人,但是他的思维偏简单,偏天真,“他是笑着跟我玩,我就跟他玩了”,没有更多的思考。
这种情况家长也需要引起注意,怀疑他是不是整体发育,尤其是智力发育会不会有一定的问题?
要注意这里说的是怀疑,而不是确认,因为除了我们提到的这两点表现外,还要综合一些其他的表现。但孩子如果有这样的表现是需要引起家长警觉,查明原因。
有的孩子,尤其父母在身边的时候,他不仅仅观察陌生人,还会去观察父母跟陌生人之间是怎样的互动,这会是孩子做结论的一个凭据。
所以三岁以前的孩子,不管是家长认为的认生还是不认生,如果孩子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评估陌生人同时也在观察父母和陌生人之间的互动,那孩子需要的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要不要和陌生人说句话?或者我先给他一个玩具”等等,逐渐地根据对方的反应,慢慢跟他接近,有的孩子可能过程短一点,几分钟就热络,也有的孩子可能过程长一点,得几十分钟才能热络,这些都没有关系。
只要孩子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家长看到孩子的思考,评估,就不会有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
提醒家长注意
我们希望做更多的科普,把尽量多的知识传递给家长,但也要提醒家长,不要简单地根据文章中提到的几件事自行给孩子做判断,将孩子对号入座。
孩子过度认生和过度不认生确实都是要引起一定的警觉,但是,孩子到底是过度还是正常范围?不是这么容易就可以下结论给孩子贴标签。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一些父母认为的超出平均范围的表现,需要引起警觉,家长要更加细致地观察,跟同龄孩子做一些横向比较。
如果家长还是不能确认,要到专业的机构求助;如果通过您细心地观察,发现是自己以前过度焦虑,过度解释,或者是忽略了没有观察到一些现象,最好,千万不要轻易、迅速地给孩子贴一个认生或者不认生的标签。
总之做家长,需要的是更耐心,更细致,更有智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