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才是育儿的最高境界

作者:Dr.Mommy 06-23阅读:4958次

原标题:无为而治,才是育儿的最高境界

前一阵子,我从美国RIE育儿导师Deborah带导的RIE Foundation工作坊毕业,原本觉得还没有实现汉化的高大上RIE育儿法,在实现本土化的时候应该挺困难。但是没想到,着实给了我不少触动。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将努力和大家分享我的收获,让Dr.Mommy的读者朋友们能够第一时间直面国际范儿的育儿方法。

当我成为一个妈妈的时候,伴随着喜悦和期待,还有一丝小小的怅惘——过往的那些自由的日子,终归是回不去了。

是啊,曾经和闺蜜逛街潇洒的肆意时光,那些看电影吃大餐的二人世界,偶尔刷夜追剧的不眠之夜,都成了奢侈品。甚至在家中,哪怕只要有一刻没有在陪伴宝宝,仿佛就觉得不够称职,几乎要愧对“妈妈”这个称号。

为了努力做一个好妈妈,秉持“陪伴”的准则,一整天下来,除了孩子睡觉的时光,我们几乎都待在一起,吃饭,玩耍,唱歌,游戏。

只要有一刻的懈怠,想躺下来躺下来歇一歇,想喝杯水缓口气,想洗个澡轻松一下,甚至想要上个厕所,都生怕孩子会哭闹得离不开自己。这些原本正常的放松时光,现在只有在孩子睡着之后,才能悄悄进行。

我的一个朋友小S,在我刚刚认识她的时候,简直惊为天人——我实在没想到,在一个职工平均年龄50岁的单位里,从事一份“一眼看到人生尽头”的工作,还会有这么美丽的风景。

她每天都会精心装扮自己,“对镜贴花黄”是每日清晨的必修课,她永远知道最前沿最适合自己的妆容。

后来,她结婚,怀孕,生子。

本来工作就清闲,这回心思全都扑在了孩子身上。

我再次见到她的时候,简直不敢相认。她素面朝天,黑着眼圈,穿着宽松的衣衫,拎着一袋刚买的蔬菜匆匆往家赶。

她跟我一边幸福一边哀怨地说:“两年没睡过安稳觉了,两眼一睁就侍弄孩子,一分钟都不得闲,哪儿还来得及收拾自己?再说,有时候困得只烦躁,还得强颜欢笑去逗孩子,真是没心情去拾掇自己。”

我深以为然。因为当时的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我曾以为,一个称职的好妈妈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哪怕自己疲累,只要孩子开心就好。

直到我在RIE Foundation工作坊听Deborah导师说:父母和孩子最好的状态就是父母和孩子都放松,孩子能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观察他,全身心的关注他。

简直快要潸然泪下。

Deborah导师还说,这里的“孩子”,指的是从新生儿宝宝到会坐、会爬、会走路、然后一直到上学的孩子。

我曾自诩为育儿达人,从怀孕起就参加各类育儿课程,孩子的“专注力”绝对属于重点保护的对象。不打扰孩子工作,遏制自己要去喂水、换尿布、擦鼻涕的冲动,除非孩子求助,告知家人培养专注力的重要性……当然,这些保护孩子专注力的做法,都走在科学育儿的前列。

但我从来没想到的是,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有自己的专注力。

婴儿自身的小宇宙,除了饿了会吃,困了会睡,难受了会哭的本能之外,还有自主探索世界、自我成长的本能。

而我们成人的过多参与,并没有促进婴儿自主探索本能的发展,反而随着成人不断地援之以手,扰之以口,婴儿的这些本能会慢慢退化,直至消失。

长此以往,婴儿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没什么能力,我想要的东西,想实现的动作,全得靠爸爸妈妈帮忙才能实现。

看到这里,一定有一些父母已经感到了焦虑,那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只有两个字——观察

什么是观察(Observe)?

看,专注地看。

观察真的有好处吗?

总的来说:观察得越多,做得越少,得到的就越多。

观察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呢?

  1. 孩子在不被打扰的安静环境中,通常有两种举动:一是回归内心,探索自己;二是摒除干扰,自主探索世界。

  2. 父母在观察的过程中,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不是通常靠“猜测”来了解孩子。

  3. 父母在观察时,可以极大地放松自己,享受为人父母的快乐。

  4.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孩子就可以养成自主玩耍的习惯,家长就能有自己的轻松时光。

观察需要什么前提条件?

  1. 布置100%安全环境:对于不会移动的小宝宝来说,地毯上铺一块床单足矣。其他的月龄段孩子,可以根据大动作的发展来布置环境。总之一个原则:孩子在这个环境中玩耍的时候,你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2. 管住自己的手,信任孩子的能力:在看到小宝宝努力去够一个玩具的时候,我懂得每个父母都想要伸手帮一把的愿望,“管住自己的手”简直是世间最艰难的决定。但一定相信孩子,他真的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即使到最后他并没有够到自己想要的玩具,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至少孩子学会了努力,而不是放弃努力。

  3. 平时有全心全意的陪伴时光。每天专属的高质量亲子时光,能够让孩子充分感到爱,这是孩子自主成长的必备条件。他会知道,在他自己玩耍的时候,你也是爱他的。

成人要避免哪些不必要的干扰呢?

教授——“宝宝,这个积木不能这么咬,它要这样搭起来高高的才对。”

照料——擦口水、把尿、喂水、聊天……

逗趣——举高高,摇一摇,拿着摇铃晃一晃……

帮助——孩子一伸手够玩具,就赶紧一把递过去。

什么时候才需要成人“出手”?

  1. 孩子面临安全问题时。但其实,这一点在布置环境的时候就应当避免。

  2. 孩子向你发出求助的信号时。你可以慢慢走过去,轻轻地抱起来,温柔地看着他的眼睛,和他共情,你可以说:“你没有拿到那个玩具,你有点儿难过。嗯,这是挺难的。”

既然什么都不能做,那在观察中,成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1. 观察者。

  2. 环境的预备者。

  3. 情感的支持者。

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观察?

从婴儿的发展规律来看,自出生起就可以进行观察,如果持续得好,那到1岁、2岁、3岁,孩子将会拥有强大的安全感、独立性、专注力和自信心。

每天的观察时间要多久?

其实,观察时间由各个家庭自己的情况决定。一开始肯定只有3分钟、5分钟,慢慢可以延长到10分钟、20分钟,到后来40分钟、1个小时,也是没有问题的。

怎么开始观察?

第一步,布置好100%安全环境。

第二步,提前告诉孩子:“我们要开始观察时间了,妈妈会在你看得见的地方,你可以在地毯上待会儿,3分钟之后,妈妈就会过来陪你啦。”(你也可以用计时器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第三步,等待孩子反应一会儿你说的话。

第四步,慢慢地走开,坐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

第五步,专注地观察,放下手机,放下焦虑。

一开始,孩子可能会不太适应这种状态,因为他已经习惯于依赖成人的帮助了,但很快孩子就会适应,因为自主探索的时光足以让孩子沉浸其中。

关于观察的疑惑:

孩子自己玩耍,他会觉得孤独吗?会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他了吗?

如果你平时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是全心全意的,或者说每天至少有一段特殊时光,是在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他就会觉察到你的爱,就一定不会感到孤独。

就好像一段健康的恋爱关系,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能够全心全意地陪伴,那么当两人各自投入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独处时光时,也并不会疑神疑鬼“他到底爱不爱我”。

我们常常忽略的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可以转回自己的内在,远离外界的聒噪和打扰,只静静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

当你认真投入观察,迟早会发现,世界向你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

关注Dr.Mommy, 一起来学习最前沿的儿科领域科研成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DrMommy (id: dr_mommy)莞尔说专栏。

如果您有任何育儿疑问欢迎在微信公众号上给我留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