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专家陈禾:别说孩子胆子小

作者:陈禾教养智能 04-30阅读:2447次

陈禾教养智能 第04期

几乎每天都有家长向我抱怨孩子胆子小。我特别注意两个点:一是,孩子多大?一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孩子胆子小?

分析家长的案例,可以归纳成以下

  • 害怕动物,尤其是长相怪异或比较凶残的动物

  • 害怕打雷闪电、暴雨、黑暗、月亮等自然现象

  • 害怕陌生人,尤其是长相较凶、粗声粗气的人

  • 害怕噪声,例如机械或电钻作业时发出的声音

  • 玩具被抢不敢抢回,只会呆呆看着或哭着求助

  • 被打时不敢还手,只能任人欺负,或哭着求助

上述六种情况其实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不认识,怕被伤害而害怕;或曾经受到惊吓、伤害,恐惧感没法消除。

第二类:害怕噪音。婴幼儿由于听觉系统还没发展完备,无法忍受尖锐的或爆炸式的噪声,所以害怕。

第三类:缺乏人际互动经验,在和小朋友发生争执时不懂得回应,或不知所措,这是缺乏认知经验,并非害怕。另外,一些自在型宝宝生性随和,待人宽厚,不愿意和他人争吵,这是天性,也非害怕。因此本文不谈这类问题。

有“认知经验”就不害怕

害怕只是一种情绪的反应,不是缺点,也不是胆大胆小的问题。因此家长毋须过度焦虑,但要有所作为,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找到害怕的原因,帮助孩子消除恐惧源,化解所造成的心理阴影。

但更重要的是“认知经验”的建设,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引导孩子去认知新事物。不过,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心智还很薄弱,怎么“引导”,才能让孩子产生兴趣?不会因为害怕而逃避呢?

先看看这个案例,请特别注意爸爸的姿态

  • 1岁男孩害怕下雨,爸爸怎么帮他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感呢?不说道理,也不强调没有什么可怕。相反,爸爸在征求宝宝要不要尝试到雨中去感受一下时,说话轻柔,用身体语言表达了想出去又有些害怕的样子。

  • 爸爸的表现让宝宝也进入又怕又想试试看的心理,就在这时,爸爸已经抱着他到雨中,然而却又很快就“逃回”屋檐下,这就让宝宝感受到雨不可怕,开始兴奋起来,想再试一试。请注意:如果爸爸不及时行动,多让宝宝犹豫一阵,他可能就不敢尝试、如果在雨中停留较长时间,宝宝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害怕心理、如果爸爸太严肃,像在完成任务,宝宝就不可能和爸爸共鸣,全神投入窥探雨的秘密,关注点将会受情绪影响而转移。

  • 趁着宝宝兴奋,爸爸再一次抱着宝宝到雨中去,又紧张兮兮地逃回屋檐下,这样做,使到宝宝更加兴奋,并且已经确定没有危险,不必害怕,于是他感到非常开心,不由自主地拍起手来,并且呀呀叫喊,这时爸爸也拍起掌来,和宝宝同欢乐,表达的是“我们成功了”。

  • 爸爸的精心设计表现在最后一步的“巩固感受”。怎样确保宝宝的感受不会在兴奋点一过就消失呢?唯一办法就是让他在自主活动中体验一把,形成“认知经验”。爸爸给宝宝一阵鼓励之后,把他放下,不再干预,于是宝宝自己毫不迟疑地走入雨中。爸爸在实现计划之后,立刻陪伴宝宝,并且很快地把他带回来。淋雨的时间太长可能会感冒,万一生病,就变成了负面的认知经验,那就前功尽弃,所以要“知止”。

  • 这位爸爸的作为,说明了“教养智能”的重要性。

“害怕”的情绪是怎么发生的?

掌管情绪反应的是大脑皮层的前额叶。但是,当一个突如其来的刺激被传送到大脑的时候,信息首先被大脑底层的丘脑截获,并立刻传送给边缘系统的杏仁核。丘脑和前额叶的联合区还没有建立相关的神经回路,那么,作为大脑总司令的前额叶联合区就没法及时分析信息、发出指令。

一般上,在联合区与丘脑建立的神经回路没有立刻被启动,杏仁核就会“自作主张”,做出情绪回应,这种回应往往都是比较强烈的喜怒哀乐,其中属于负面情绪的,就是“害怕”。

那么,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

怎样消除恐惧的情绪?

大脑的能耐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这是因为它具有后天的“可塑性”。

从大脑的运作来看,孩子在探索认知中,不断地将习得的知识重复学习,经过内化,形成永久记忆时,下层的丘脑便和额叶联合区建立起一个神经回路。

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新的刺激传到丘脑时,丘脑在把信息传送给杏仁核的同时,也把他传到额叶联合区。由于丘脑与额叶有了有效的序列通道,信息被快速分析,很快就做完研判,并发出回应的指令。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左脑在进行思考的关系,杏仁核的反应速度就会受到抑制,自然而然地等待上头的命令,于是“认知经验”在这时候就发挥了作用,原来应该的一场害怕的事,变得波澜不惊。用图标来表达,就是:

“害怕”让孩子拥有自我保护的机会

当害怕的感觉成为一个警讯时,全身的神经网络立刻被唤醒,身体各部分都做出准备,这样就能够面对可能的危机。因此,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在孩子能力还不足以应付突发的事态时,害怕正是保护自己,争取时间等待大人的援助,从而减少了受到的伤害,作用是正面的。

因此,任何时候,家长都别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来看待孩子的“害怕”问题呢?

提供有质量的陪伴,不断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丰富孩子的认知经验。利用玩儿歌、玩绘本、参观动物园、博物馆,或参与田野活动、逛商场、旅游,让孩子接触更多事事物物,消除因为陌生而产生的恐惧感。

掌握机会引导孩子接受自然现象。像刮风下雨、雷鸣电闪、黑夜黑影,都要掌握机会引导孩子去认识并接受它。这些训练都不能空口说教,只能通过体验去帮助孩子领悟。例如怕黑夜,那么在晚上拿出一把手电筒,和孩子玩手影游戏,孩子在越玩越兴奋下,为了制造完美的影子,就会主动关了电灯,只亮手电筒。几次玩下来,就不再感觉黑夜有什么可怕,那时,带着他来一次夜间“探险”,就可以巩固他的意志,从此不再害怕黑夜。

对于婴幼儿无法承受的噪声,这是无法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解决的。我们只能耐心引导孩子去认识这究竟是什么声音,让他学会在听到这种声音时如何保护自己,以免受到伤害。孩子总会长大,只要现在用心保护,以后长大了就不会有问题。

至于因为受到惊吓或伤害而造成的恐惧,长久不能消除,这更不能说是胆子小。这是心理创伤,需要接受心理疏导,这个问题相当专业,下期再说。

陈禾,亲子教育专家,新浪育儿专家问诊微博每日答疑金牌专家,著有《教养智能》。

版权声明

“陈禾教养智能” 公众号发表的文章都是陈禾本人的原创作品,受版权保护。任何人或亲子教育机构、网站、报章杂志或家长群,都欢迎建立连接,若要求转载,必须获得陈禾本人的授权,否则将以侵权处理。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 @陈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