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在谈高考,倒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高考经历。我当时一心想考复旦大学的新闻系,但发挥失常,于是我进入了上海的二本大学。临近大四,大家都开始找工作了。我的同学们都以能拿四大会计事务所的offer为目标。当时的我总觉得,为什么还没试,就自己先把自己局限了呢?
于是,我是学校少数的一部分,踮着脚尖想去够一够那些更好的公司。后来,我拿到了我前东家的最后一轮面试的机会。当年前东家收到的应届毕业生简历大概有几十万,最后一轮面试就选了大概200人,最终大概会选出20个人不到。
当时,我好朋友说,你其实已经赢了,我们学校的背景,你可以成为几十万里面的200人之一,已经够了。但是我觉得,既然有机会成为那200个人之一,为什么不再全力以赴一次,说不定我就能成为那20个人呢?后来,我很幸运,我真的成为了20个人之一。
当年同期一起招入公司的应届毕业生,几乎每个人的履历都是金光闪闪,都是国内外最最顶尖的学校毕业,和他们相比,我的学校背景和经历真的太不起眼了。第一个轮岗在人事部门,当年有个人事专员,有一次一不小心说漏嘴,和我说,你真的蛮幸运的,当时8个考官对你有争议的,并不是全票通过的。
她的“说漏嘴”让我知道,自己即使成为了20个人之一,但我也是垫底的。有一些沮丧的,但我马上转念一想,既然是垫底,那说明我再怎么样都不会更差了。有那么好的平台,那么优秀的伙伴们,我为什么不好好学呢?
后来,我又很幸运,当年垫底的我,竟然成为同期里最早升为部门经理的人选之一。再后来,有一次和人事副总裁闲聊,提到了当年招聘的经历。副总裁说,人生最终拼的不是起点,而是思维模式,你的起点的确不算最好,但你身上的潜力很大。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这是我的真实故事,当年并不懂什么教育理念,我也总觉得自己运气好,什么都看阳光的一面而已。
有了小D后,我开始系统学习早期儿童教育,才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这是美国现在一直鼓励家长老师从小培养孩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因为它真的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潜力大小。
成长型思维模式 VS 固定型思维模式
这是斯坦福大学Carol Dweck教授提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既然是定量的,他们就会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在证明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不足,于是他们只选择做更加简单轻松的事情。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是可以不断进步的,因此他们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成长,自然他们更加愿意接受困难的任务和挑战。而所谓有潜力其实就是看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坚信自己通过努力不断地进步提高。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既然思维模式如此重要,那我们家长可以做什么呢?可以做很多,因为有研究表明,思维模式的建立是受后天环境影响的,婴幼儿到青少年这段时期是思维模式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家长的作用非常大。
父母自己要先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写这篇文章时,我也在努力回想当年父母对我的影响,我父母肯定是不了解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但我现在来看,爸爸绝对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
我父母是老三届,我从小记忆里就觉得父母这一代运气实在太差了。我听爸爸提到过,自己从小爱看书,但后来没有了参加高考的机会。我当时就觉得,天啊,太不公平了。但我一直记得爸爸笑着和我说,没有高考,但没人拦着你学习啊。知识学到了是自己的,别人偷不去抢不掉。
爸爸是老师,后来两个学校需要合并,爸爸从教书的岗位调了下来做后勤。我记得当时奶奶一个劲地鸣不平,爸爸却淡淡地说,“新岗位也不错,以前总是教书,其实很多管理和学校日常事务我都不熟悉,正好这次了解一下。做自己熟悉的做好不是真的好,到哪里都能做好才是好”。
移除 所谓潜力,就是随着时间推移,孩子有能力持续发展自己的技能这样的对话还有很多很多,当年印象中只是觉得爸爸用自己的行为教育我,做好自己当下的本分,不要抱怨。现在想来,其实爸爸给了我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而与之形成反差的就是我弟弟家,当年我们两家住的近。我也总会听到姑父姑妈这样的对话,“单位让我负责一个新项目,我推掉了,没啥意思,钱多不了,万一砸了还要挨批评,吃力不讨好”;“这个问题根本和我无关,明明就是小李的错”;“年纪那么大了要认命啊,干嘛还去学这些,舒舒服服就好了”。
现在想来,我和弟弟之后的发展轨迹真的是有迹可循的。我想这就是“言传身教”最可怕也最厉害的地方吧。
当我们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其实不需要太刻意,孩子自然就会学习和模仿;而当我们自己“做一套却教一套”,那即使我们再刻意,可能还是收效甚微。
移除 想象一下你希望你孩子成为的样子,然后自己先成为那个人难,才更有努力和坚持的意义
现在这也是我自己努力的一个目标,成为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别的不说,育儿本身就是一连串琐碎而且难的事情组成的。而且更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投入是没有及时产出的,读绘本,孩子不喜欢;每天叨叨叨,孩子还是不开口;教了三个月的颜色,孩子还是分不清。
每当这时,我们都容易放弃。但每当这时,我就会提醒自己,正因为“难”才更有努力和坚持的意义。我想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对我的一份提醒,而现在回望这三年,这份坚持真的有很多很多的回报。
很多父母都太容易在孩子放弃前就放弃,这本身其实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固定思维模式”在作祟。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改变,不妨就从育儿这些琐碎小事中去多坚持一下,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看待。
移除 不知道没关系,不努力却不行花了那么多篇幅在说我们自己,接下来也想分享两点在日常和孩子互动中需要注意的事情,帮助我们更加有意识地打造孩子成长型思维模式。
1、学会表扬孩子的努力
我们现在都爱夸孩子,很多家长特别爱这么夸,“宝宝真聪明!你是天才!你太有天赋了!”这类的夸奖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你取得的任何成绩都是天生的。孩子听到后,心里就会这么想,“因为我聪明,你们才夸我,才喜欢我。那我要做的就是一直证明我很聪明,那最好不要去尝试那些比较困难的事情,万一做不成了,我就不聪明了,自然你们就不会喜欢我了。”
从小经常被夸“聪明”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受不起挫折,非常怕输。生活学习中遇到了失败,他们会找各种借口:“考试前没睡好”;“我只不过没有用全力”;“我本来就不想做这件事” 。
各种借口要么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界原因;要么就是变成鸵鸟进行逃避。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把关注点放在如何证明自己是聪明的,而不会花时间反思总结失败经验。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那正确的夸奖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应该侧重过程、侧重孩子付出的努力。当我们因为孩子的努力而进行表扬时,他们就会想,“因为我努力了,因为我没有放弃,所以我被表扬了。那我今后要继续努力,这样我才会再被表扬。”自然孩子就更加愿意去尝试挑战。
关于孩子该怎么夸,我以前写过五大原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大J小D,进入公号回复 夸奖,看《孩子需要夸但不能“乱夸”,五条原则告诉你正确方法》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2、让孩子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小失败
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是明白孩子需要经历一些挫折的,但我也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现在宝宝还这么小早呢,大了再经历。其实,孩子需要从小就学会体会失败,而且只要我们意识到“界限”,这些“失败”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宝宝自己吃饭、自己脱鞋、玩玩具等等等等,当他们无法做好这些事时,对于小小年纪的他们来说,这就已经是大大的失败了。而很多妈妈估计也和我曾经的想法一样,“算了,这么小,她不会的,我帮她吧” ;“一步一步教她,那么麻烦,还不如我帮她做了省事”;或者是“不玩就不玩了,不要哭”。
是的,那个当下脱鞋是否成功、玩具有没有玩好真的没那么重要,但让孩子认为,遇到困难就可以逃避,就有人帮忙,这无形就是在强化“固定型思维模式”。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能让孩子在感觉最糟糕的时候放弃,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包办代替。我自己总结的一个原则就是,“帮助孩子自己做到”,这就意味着我会示范或者口头引导,但最终我会放手让小D自己完成。
小D从一开始做不好就发脾气离开,到后来边发脾气边继续尝试,直到现在她会自己说,“再试一下”,这改变不仅仅是孩子情绪控制能力,更是她思维模式的萌芽。
一个孩子只有从小不断地体验过失败然后成功的经历,她才能有那份底气告诉自己,失败真的没什么,大不了重新再来,而且我有能力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现在仿佛整个社会都是焦虑的,我好朋友曾经就问我,讲真话,你真的没焦虑过吗?我真的很少焦虑。
也许是自己一路以来的经历吧,我一直觉得,很多人的焦虑来源都是,想要的太多,但行动却太少。
现在办不到没关系,但就此认为自己永远办不到那就是问题。最可怕的不是当下的差距,最可怕的是因此就永远不努力。
我们想要的都能得到,只不过我们需要过好当下一样一样得到。和时间做朋友,打造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会越来越好!
我的第二本书《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正在当当网火热预售中,预售期间,当当网独家推出优惠价29.80元(原价48元),同时还能获赠一本精美有声书小册子《听大J讲早教》,该小册子只在预售期间送出。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关注微信公众号:大J小D,看更多精彩文章
你和社会脱节不是因为当了妈,别再让孩子背这个黑锅啦
经不起挫折的孩子,小时候父母肯定没做这三步
孩子需要夸但不能“乱夸”,五条原则告诉你正确方法
为啥害怕女儿被夸漂亮?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这个
“你怎么学习不动脑筋呢?”原来这个能力需要从小启蒙
比天赋智商更重要,美国人最希望自己孩子拥有的品质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