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带朵朵参加了COSPLAY主题生日会,期间有宝宝上台展示才艺的环节。
朵朵因为害羞,只匆匆念了一段“朝辞白帝彩云间”就作罢了。
回家后,朵朵才懊悔地说:哎,没做自我介绍。
那,就补上呗?
大脚板一边工作,一边听着朵朵在客厅大声地做着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朵朵,今年三岁了。我喜欢骑滑板车和摩托车,我还喜欢戴眼镜。我今年不乖。”
啥?不乖?不乖?!谁说我朵朵不乖的?!
短短一句话,如炸雷一样,在大脚板脑子里轰然爆开,震得大脚板有些发懵。
连忙拉住孩子问:“你为什么不乖?谁说你不乖?”
朵朵也是一脸茫然:“就是我吃饭不好好吃呀!妈妈说我不乖呀!”
是我!
朵朵确实不乖。
因为朵大姐连续两天用餐时间过长,大脚板和龙哥一起制定了惩罚措施——禁一切零食一周。
朵朵确实不乖。
周五晚,她用餐时间长达两个小时,周六早上,她把早饭从九点半吃到了十二点半。
大脚板心烦意乱地指责:“你怎么这么不乖呀!”
周六晚上,她吃饭依旧困难,大脚板又脱口而出:“中午才答应妈妈要好好吃饭的,晚上又不乖了!”
大脚板甚至说了:“好羡慕别人家吃饭大口大口吃的乖宝宝啊!”
其实话一出口,心里是有些小小后悔的——这些话负能量太多,完全是未经思考的发泄式的抱怨。
可是看着朵朵平静如昔地刨着米饭,心中又升起一丝小小的侥幸安慰自己:没关系,宝宝还小,听不懂。
这一丝侥幸很快就在周日的自我介绍里被击得粉碎——这句话被朵朵捡去了。
而连续几天紧张她的用餐问题,她就真的把“不乖”这个词语当作一个标签,贴在了自己身上。
她平静的表情告诉大脚板,她似乎也坦然地接受了自己不乖的事实。
这是极可怕的现象!
正因为宝宝小,反而更容易接受这贴上去的“标签”!
2
这样的标签,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动物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因为之前的无法逃避的电击痛苦让狗狗认为自己的所有行为对是否遭受电击的行为毫无帮助,故而选择消极地接受电击。
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在绝望中无助地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他不仅出现在动物上,在孩子身上也不少见。
虽然大多数学龄前儿童都对事情持乐观态度,并喜欢尝试任何事情,但科学家在4岁儿童身上曾观察到习得性无助,甚至一些婴儿也出现习得性无助的迹象。
这样的孩子,不断地遭受打击,不断地面对挫折和失败,若得不到正面引导,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是否可以改变这一切。
结果就是,他们不再努力,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表现更糟糕,更感到无助。
最后怎么办呢?
破罐子破摔,完全放弃自己。
3
这个周末,小朵朵对吃饭这件事明显有些恐惧。
因为她怎么都做不到专心地吃饭,怎么都做不到不边吃边玩,一边在爸爸妈妈不耐烦的怒火中战战兢兢,一边还是我行我素地神游天外。
几顿饭下来,干脆就放弃好好吃饭了,直接给自己下了定义——我不乖!神色相当坦然。
其实,已经知道是最近在零食上过于放松导致孩子吃饭困难了,也已经达成共识禁食零食一周了,甚至孩子也已经接受“十分钟后就收碗,今天就再也不许吃了”的约定了,何必还要为一两碗饭斤斤计较大动肝火呢?
吃饭问题嘛——饿饿就好了!三两天不吃饭也饿不坏!
看着朵朵对着镜子一本正经地做自我介绍,大脚板妹崽心里一阵一阵难过。
大脚板拥抱着孩子:“你说得不对,妈妈教你说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朵朵,今年三岁了。我喜欢骑滑板车和摩托车,我还喜欢戴眼镜。我今天吃饭大口大口吃,爸爸妈妈都爱我。”
朵朵一句一句地学,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问:“可是,我没有好好吃饭呀,也是乖宝宝吗?”
大脚板想了想,问道:“你为什么不好好吃饭?”
朵朵说:“因为我不乖”
“为什么不乖?”
“因为我不好好吃饭。”
……
大脚板又换个问法:“你想做乖宝宝吗?”
朵朵拼命点头,又小声说:“想。”
大脚板坐在地上,抱着孩子,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
朵朵也静静地回抱,一声不吭,默然无语。
良久,大脚板妹崽才又开口道:“宝贝,你要知道,你只是吃饭没有好好吃。我们也知道,这是因为你零食吃多了。我们接下来一周都不吃零食,妈妈相信你会好好吃饭的。……妈妈是希望你能做得更好,而不是说你就是个不乖的宝宝。”
朵朵学着电视里加油鼓劲的动作,小手握成拳头,举在胸前:“我会大口大口安安静静吃饭,不要一边吃一边玩,我一定会做到的!我是乖宝宝!”
“你本来就很乖,等我们好好吃饭了,就更乖了。”大脚板补充道。
朵朵又兴奋起来,对着镜子继续做着自我介绍:“我今天会认真吃饭,像这样……啊呜!我今天是一个好宝宝!”
4
真的,很幸运,孩子还小,她现在操心的也就是吃不吃得完一碗饭的问题,对“乖”或“不乖”的理解也没有上升到品行的高度。
所以,朵朵很快从这几天接连不断的批评阴影中走了出来(也许走出来了),又快乐地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乐观地相信接下来的日子里,吃饭一定是她可以克服的难题。
可再长大一点呢?
进入学校以后呢?
孩子们会见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总会遇到一些远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孩子们的课程一天比一天难,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在教室坐着,却怎么也听不懂;老师的态度也不见得好,不能照顾到班里所有的孩子……
于是失败感铺天盖地而来。
大脚板在学校能遇见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轻易就放弃努力,固执地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消极地应对学校一切有趣的活动,甚至自我封闭。
这些都是习得性无助现象。
一旦遭受失败,孩子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找解释:
A、内在与外在。
内在:认为失败原因来源于自身。
外在:认为失败原因来自外界环境。
B、稳定与不稳定。
稳定:认为失败的现状无法改变。
不稳定:认为失败的现状可以改变。
C、整体与特例。
整体:认为失败的结果表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够好。
特例:认为失败的结果只表示自己在某一个方面不够好。
如果孩子对失败的理解属于内在、稳定、整体,那个孩子会容易认为事情是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便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的倾向。
比如朵朵的吃饭问题,在连续批评她几天后,她要是产生了这样的认识——“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就是会边吃边玩,我就是做不到好好吃饭,我不是乖宝宝”,那么可以推断,她吃饭将长久地成为难题。
所以大脚板小心地扭转着她的看法——你是因为零食吃多了(外在),你只是这几天没好好吃,能改掉的(不稳定),你是乖宝宝(特例)。
之前峰妈妈也写过这样的帖子:《经常给孩子灌输这些负面信息,你想过后果吗?》其实同理。
在家里,大人对孩子的成功或失败如何反应,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孩子的失败遭到家长不恰当的批评,会带来更多的负能量。
5
如果孩子犯错需要指责和批评,那么一定不要针对孩子的品质或是能力,而应该批评孩子的行为,就是我们说的“对事不对人”。
因为批评品质或能力,会让孩子感到问题无法改变,从而失去改正的兴趣。
批评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
“你这个坏小孩。”
“不要欺负妹妹。”
“你太自私了。”
“要懂得分享。”
“你身体素质真不行。”
“再努力一次,击球时再看准一点。”
是不是效果不一样呢?
在这里,大脚板妹崽为自己不恰当的批评方式深刻反思。
成功会催生更多成功,失败也一定会催生更多失败。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注定要面对那么多错误,遭遇那么多挫折,承受那么多失败,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一个不伤信心的评价,帮孩子树立积极的心态,让孩子明白眼前的一切不如意都可以改变,
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你真不乖。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