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的鞋子最好别超3双?心理学家的解释让人眼前一亮

作者:教学小方案 06-30阅读:795次

为什么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自己拥有的玩具,而是喜欢别人的玩具?为什么孩子的快乐指数与做事习惯,会与生活细节息息相关?

在一间屋子里,一个小男孩在安静地玩一把玩具枪,玩具枪能亮灯、还会发出声音。突然,门铃响了,妈妈开了门,原来邻居小女孩来玩了,小女孩手里也拿着一支玩具枪,也能亮灯和发声,只是颜色不同。小男孩立即丢掉了手里的玩具枪,冲过去抢小女孩手里的。小女孩不肯,两个孩子拉扯起来。小男孩的妈妈很生气,斥责孩子说“家里很多玩具,玩具枪也好几支,就是喜欢抢……”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选择越多越糟糕,选择越少幸福感反而会提高。

就好比让孩子从10种糖果中选择最想吃的,孩子享受后所表现出来的满意度,与那些不能选择只能接受一种糖果的孩子,他们享受糖果后的满意度,两者相比,前者的满意度更低;

又好比只带孩子到迪斯尼玩,孩子会非常高兴,但如果让孩子在迪斯尼和爬山两者中选择,如果孩子选择了迪斯尼,他很可能在玩完后觉得迪斯尼不过如此,后悔错失了登高远眺的兴奋感,而如果孩子选择了爬山,他也很可能后悔错过了迪斯尼的奇幻童话城堡。

选择越多满意度越低,选择越少幸福感反而会提高。然而孩子们包括大人一直都以为,拥有的选择更多会更好,这其实是人性的矛盾点。美国心理学家Barry Schwartz说,过度的自由,反而导致人的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临床抑郁症的增多。难怪我们这些已经为人父母的,记得小时候没什么玩具、也没什么零食,有些孩子甚至只有屋外的石头、沙子相伴,吃的也只是馒头稀饭,也没感觉我们当时有多么糟糕,反而每次回忆童年都会感觉很温暖。但现在孩子们的玩具琳琅满目、享受的物质丰富充足,却养育了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忧郁症或多动症的孩子,这真的值得我们反思。

除了幸福感,拥有的选择过多,会对孩子有哪些成长性的负面影响?

Barry Schwartz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孩子随意分成A、B两组,然后进行两轮实验:

→第一轮,让孩子们选择画笔画画:

A组:从3支画笔中选择1支;B组:从24支画笔中选择1支;孩子们画好后,实验人员安排一位不知情的老师对孩子们的绘画情况进行评分,结果B组孩子的情况比A组差。

→第二轮,让孩子们选择画笔当礼物:

也像第一轮那样,A组3选1,B组24选1,孩子们选择好后,实验人员让孩子换礼物,结果大多数B组的孩子更愿意换礼物。

所以,Barry Schwartz认为,选择更多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并且更容易放弃。他们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就是学习、做事情没有别的孩子专注,容易左顾右盼、也容易被旁边的人和物吸引了目光;这些孩子常常做选择,但也常常放弃,比如一开始选择学画画,但没多久就放弃要学钢琴,然后好景不长便又放弃要学书法……长大后可能会表现在经常换工作,总是换但也总是不满意……到头来恐怕“足篮打水一场空”,啥也不专注啥也不擅长。这样的做事习惯,对一个孩子来说可不是好事。

爸妈们如何做呢?

让孩子习惯较少的选择或没有选择,他们未来也许更容易成才。

具体地,那么就要让孩子们从小在生活细节上开始。比如孩子们的玩具、衣服、鞋子、学习用具,遵守少而精的极简主义;再比如父母周末陪伴孩子的游戏和娱乐项目,最多给孩子2个而不是更多的选择;又比如孩子的兴趣班,给孩子有限的选择甚至帮孩子选择好……

提供较小的选择范围可能比为他们提供较大的选择范围更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较少的选择也能让他们更容易专注和坚持下去。难怪那些极简主义者自我感觉更幸福,也难怪不少成功企业家学历低,那是因为他们年轻时的选择比同龄人少。

日本曾有心理学者建议4岁以上孩子每季衣服不超5套甚至更少,同一时间使用的鞋子含家居拖鞋不超过3双,帽子别超1顶,学习用具一套。玩具呢?一个孩子同时玩的玩具多少个适宜?幼儿说在文章《给孩子玩具不能太多?美国学者终于给出了具体数字》已经提及。

最后,插一句题外话,父母帮孩子选择兴趣靠谱吗?其实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的途径并不是选择,而是做得足够好之后便能发现兴趣,这一点幼儿说也已经在《帮孩子选兴趣班,即使再有钱也要懂得这3点!能少走弯路》一文中有所分享。

所以,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孩子们能够拥有的选择权利也越来越多,但为了保证孩子的幸福感,也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事习惯,父母们该懂得,给予孩子的越多越一件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