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付出感”谋杀了亲子感情

作者:柚柚育儿官方 07-03阅读:1031次

1

大脚板妹崽是语文老师,很多宝妈们已经知道了。

语文老师嘛,就是无穷无尽地改作文。

大脚板十分不喜欢丑陋的应试作文,都鼓励学生在每周的随笔中尽情抒写心意。

这天,大脚板妹崽改到学生的一篇随笔——《妈,我真的不喜欢你把肉让给我》

标题很长,也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随笔很长,先节选部分内容:

“从小,妈妈为了让我受到更好的教育,就把我放在外婆家,我每周只能回一次家,每次也就只待一天或半天。每一次回家,妈总是会做我爱吃的菜。

“一盘色泽诱人的青椒肉丝摆上了餐桌,一盘香味诱人的粉蒸排骨也端了上来……

“我吃了一部分,给妈妈留了一部分。因为我确实吃够了。但是,直到饭菜快要吃完,桌上留下的那些肉丝和排骨也丝毫未动。我下意识地说:‘妈,你也吃啊。’妈回应说:‘行了,我吃其它的菜就好了,你把剩下的都吃完吧。’

“我夹了一些菜到妈妈的碗里:‘我已经吃好了,你也要吃点。’没想到,妈妈又把菜给我夹了回来:‘你喜欢吃这个,你吃。’结果,你推我让了几个回合,反而显得无比尴尬。

“这样的情景,总是在饭桌上重现。每当这一幕重演时,我总是感到不大舒服。”

这个男孩子叙述了很简单的一件事。

宁愿克扣自己,也要把好吃的让给孩子,这是多少母亲的本能。

大脚板想起了自己。

大脚板超级喜欢吃巧克力。

后来,朵朵也爱吃。

自从发现朵朵爱吃巧克力之后,大脚板却再也不吃巧克力了,每一粒巧克力都下意识地要留着带回家,带给朵朵吃。

其实家里并不缺这点巧克力,朵朵也并不馋嘴。

其实家里老是有放过期了的巧克力不得不扔掉,因为买巧克力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朵朵吃的速度。

但是大脚板妹崽还是一粒也不吃,全部留给孩子。

这是身为母亲的一种病态的本能吧?

2

可是这位学生却在随笔本里清清楚楚地写道——我感到不舒服。

继续摘录随笔内容:

“说句老实话,我不喜欢爸妈把肉让给我吃,发自内心地拒绝潜藏在这一块肉下面的‘我比他们更重要’的内在逻辑。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让’?大多数的情形,是我和你想要同样的东西,可是它不够,而你让你为我的需求优先,于是你让给我。‘稀缺性’和‘优先级’这两个条件,使得‘让’这种形式成为父母长年以来体现对孩子的爱的一种方式。从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走来,父母们希望把最好的让出来,以一种‘割爱’的方式来表达爱。

“于是,从小就有人说,在吃鱼肉的时候,要感谢正在啃鱼骨的爸妈;在啃鸡腿的时候,要感恩咽下鸡屁股的爸妈。

“但是,越大越觉得,鸡屁股其实可以扔掉,鸡肉不够吃可以买一只更大的鸡;鱼骨头也可以不用啃,大不了多买一条鱼。这种克扣自己的‘割爱’式的爱,其实不那么必要。

“但如果爸妈的付出超过了需要,这一种无条件的让步和付出,便渐渐地成为压力。当我可以独自处理学习、找工作、找伴侣等问题以后,各种无条件的付出,多少显得有点尴尬。就像那一块肉,你无条件地让出来,我感激。但是,我真的吃饱了啊!这块肉背后的‘付出感’,我又该不该接受呢?”

这位学生在随笔最后写道:

“估计有人会说,爸妈让到这种地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爱你啊!你这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年轻人,怎么就不领情了呢?

“写下这些文字,其实无关感恩和领情。

“如果有一天,家里连肉都没有了,只剩一口米,我宁愿大家一起喝粥,而不是我吃饭,你喝汤。”

“如果有一天,家里连肉都没有了,只剩一口米,我宁愿大家一起喝粥,而不是我吃饭,你喝汤。”

这就是一个孩子的心声啊。

妈妈们,你自以为是的无私伟大的付出,让孩子不得不低头接受,不得不感激涕零的同时,也演变成了压在孩子身上的沉沉的压力。

有时,大脚板妹崽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历尽千难百劫孕育了朵朵,这是多么不容易啊!然而却从来不在朵朵面前流露出“妈妈总把最好的给你,你长大要孝顺妈妈”的意思。

因为——付出感,是谋杀健康亲子关系的元凶。

3

过度付出感的背后,是情感的转嫁。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传统观念,所以在中国的关系里,亲子关系是一个“有用”的东西,这份感情,是需要回报的。

龙哥与他的父亲之间,似乎就很尴尬。

龙哥本科上的军校,每月有补助。

他的爸爸在他上大学之后,就公开表示,养儿到18岁已是仁至义尽,从此龙哥工作也好,深造也好,娶妻也好,生娃也好,他再也不会提供一分钱支持。

龙哥的爸爸说到了,也做到了。

于是大脚板和龙哥从一穷二白的裸婚开始一地鸡毛的抠抠索索的婚姻生活,一点点建设我们的小家。

婚后几年才买房,买了房没钱装修,买了车没钱上户……

现在家里还有个房间空着没装(今年暑假就装)。

我们的生活好了,龙哥的爸爸极度害怕龙哥不孝顺他。

每逢爷俩碰面,亲戚聚会,龙哥的爸爸就会翻来覆去絮叨陈年的老故事:

“在他小时候,不是我在外打工供他读书,他能有今天?”

“他有现在的工作,有现在的家庭,全是因为我教育有方!”

“某天某天,他与几个崽儿偷偷打牌不做作业,我咣咣两个耳光扇过去,让他跪了半宿!”

“我把他教育得这么好,他怎么能不感激我?”

每每这时,龙哥除了简单的应付“是是是”之外,便是不置可否的沉默。

父子俩的疏离感,能让空气都凝固。

越是这样,龙哥的爸爸越要求得多。

他容不得龙哥说一句反对的话,容不得龙哥违逆他一丝一毫的意愿。

他越发强调“当年的教育”。

夜深人静的时候,龙哥叹息道:

“其实我知道,他一个人在外打工供我读书,不容易。”

“如果我念书没有念出来,没有找到现在的工作,我爸只怕会不认我吧。”

“我一定不要让我和朵朵的感情像我和我爸爸一样。”

其实,龙哥的爸爸是爱他的,在早年时候,也确实付出了太多。

但他的付出感太强了,他觉得自己付出太多,一定该有所回报了。

所以才会拼命地强调“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一定要孝顺我。”

这样的父母其实我们见得不少,他们本身也许是时代或者命运的受害者,我们不忍指责,但有一点极度清晰的事实是——

在这样直接或变相表达“我已经把最好的给你,你要孝顺我”的过程中,健康的亲子关系,消失无踪。

4

孩子的爱无需要求,它一直都在。

大脚板妹崽不太喜欢孝顺这个词语,尤其是“顺”字,这个字眼,等级色彩太重。

爱是互相的尊重,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只有不自信的父母、害怕自己不值得爱的父母,才会拼命去强调爱,要求爱。

这种不自信,跟阶层有时候是没关系的,再底层再艰难的父母,也有智慧和能力,给孩子一份“不求回报的爱”。

下文部分内容来自网上【伊姐】的文章

《麦兜和我的妈妈》里,麦兜从小没有爸爸,麦兜妈妈打很多份工来维持母子俩的生计。

但是她从来不在麦兜面前诉苦他的爸爸,

而且带着麦兜经历生活困苦的时候,总有能力消解它。

带着麦兜接头卖艺,翻滚麦兜,逗得他哈哈大笑;

去菜市场,教麦兜学会萌萌地说“便宜点卖掉算了”砍价必杀技。

麦兜一直吵吵要去马尔代夫度假,麦兜妈妈就带着他做公车到去廉价酒店,在局促小房间里,假装在韩国,奏乐起舞;假装在日本,大吃寿司。

麦兜妈妈有时候会告诉麦兜,跟大表叔住一段,自己要代表宇航局去天空执行任务。

很久之后麦兜才知道,那是妈妈在住院,却不愿意小小的他承受不安和惊恐。

麦兜妈妈靠零工维持生计,没房没车,甚至没有麦兜爸爸。她比你,比我,比大部分的人都艰难,她完全可以跟麦兜大吐苦水,大提要求。

但她不,她用自己的朴素的人生智慧,消解了这种生活的沉重,用乐观和坚韧给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这种智慧叫:舍不得、会心疼。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绝对舍不得他们背负这种“被付出感”的沉重。

一个健康家庭成长的孩子绝少可能变成白眼狼,因为随着他接触外界变多,他会愈加明白,父母给出的,不求回报的爱,多么克制包容,多么用心良苦。

孩子给我们爱的回馈,不是我们要求来的,它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像种子在土地,只要有阳光雨露就可以生长,我们的要求和监督,是拔苗助长,甚至会适得其反。

麦兜长大成为名侦探,每一个习惯、每一个思维方式、每一个小动作,都留着妈妈的痕迹。

他说,“多年之后我终于明白,面对命运,妈妈把能输的都输掉了,把能赢的都赢来了。只不过,输的她都留给了自己,赢来的,她都留给了我。”

伊姐在文章里说道:“这句话我每次想起,都感动得想哭。”

大脚板妹崽每每想起这句话,也不自觉地红了眼眶。

我相信普天下每个妈妈都是这么做的,但区别就是,你是自己说了出来,还是留给时间,让孩子自己悟到。

前者是索取,后者才是爱。

就像大脚板妹崽自己,虽然爱朵朵爱到每一粒巧克力都情不自禁要留给她,也绝口不主动对朵朵提起。把一切交给时间,让朵朵自己去感受。

5

为孩子付出,是上帝给我们的恩赐,让我们享受这种亲子共存的喜悦。

这本身,已经是回报。

看着朵朵一天天成长,从清晨,眼睛一睁开就滔滔不绝地讲到日暮。

带着朵朵去上兴趣班,朵朵在教室里隔着窗户就兴奋地喊,妈妈妈妈,看我画的小鱼。

为了想给朵朵更好生活,前所未有地热爱学习、热爱工作,每天打了鸡血似地对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充满热情。

为了给朵朵适宜的成长环境,便让自己的心再粗放些,再宽容些,与身边这个木纳得不懂关心人的高冷学霸互相欣赏,互相爱。

夫妻之间的深爱,是给孩子最美的礼物。

这些都是孩子给我的回报。

我们喜欢说一个很浪漫的爱情观点:亲爱的,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其实,我们最该对孩子持有的态度,也莫过于此——孩子,我爱你,我甘之如饴地去付出,但这份付出,不要成为你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