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女儿,有件事一定不要做

作者:凯叔讲故事 07-04阅读:5674次

凯叔说

kaishushuo

国内某大学教授曾经做过一个课题叫,《新经济时期的子女性别和父母幸福感》,这项研究样本涉及国内72个地级市4309个家庭,数据显示,在子女婴幼儿以及中小学阶段,子女性别对父母幸福感并没有显著影响。但在17岁至30岁期间,男孩父母的幸福感显著降低。

这结论似乎与“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并不一致。纵观所有重男轻女的家庭,本身就存在着不平等,父母和子女关系是不平等的,而夫妻关系多半也是。

现在,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不少家庭纷纷追生。“重男轻女”这一现象正在无意识地悄悄发生,如何尽最大努力避免重男轻女影响,有意识地平等对待两个孩子,才是父母们最应该做的。

作者 | 蔡尖尖

1

朋友玲玲是独生女,也是一个开朗优秀的妈妈,

有次在闲谈中她突然冒出了一句:

“有时候,我会想爸妈或者不是真的爱我,

不过是他们没有办法而已。”

从小到大,妈妈对她的管教一直非常严厉,

她从来也觉得父母是为了自己好。

上大学时,修习双学士的她,

拿到了去国外当交换生的资格。

听到这个好消息,爸爸喝多了几杯,

醉醺醺地对着她说一句话:

“你要是个儿子就好了。”

这句话,就像一根细细的小刺,

骤然间深深地埋进了她的心。

结婚后怀孕五六个月的时候,

她的父母通过熟人早早知道了肚子里是孙女,

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刹那,

玲玲敏感地捕捉到父母脸上流露出

无法抑制的几分失望。

但很快妈妈就笑着说:

“没事你和小陈都是独生子女,

咱们还可以再要一个。”

那时国家的二胎政策还没有开放,

但玲玲却以剖腹产不宜再次孕育的理由,

拒绝父母让她抓紧怀孕的提议,

直到宝宝四五岁,

为这个事和父母发生过几次争执。

“其实我挺喜欢孩子,

独生子女的孤独我很清楚,

有两个孩子最好,经济条件人手也能够应付得来。

但是我很害怕,万一要真生了个儿子,

我爸妈会怎么对待大宝?

小孩子是很敏感的小动物,肯定对她影响不好。”

有一天晚上,困得睁不开眼睛的女儿,

突然搂住玲玲害怕地问:

“妈妈你不会不要我吧?”

玲玲认真询问后,

原来是女儿听到外公外婆时不时地唠叨,

“让妈妈给你生个弟弟好不好?”

还有一些人会开玩笑问女儿:

“你想不想让妈妈再生一个弟弟呢?”

玲玲这才知道种大人们看似无心的谈话,

已悄悄地成为了孩子本来晴朗天空里的一朵乌云。

或许这个时候的她也开始怀疑,

自己的性别是不是错了?

2

玲玲的事情,并不是孤例。

因为性别,有很多孩子当生下来的那一刻,

就被默认是个错误。

这种伤,有时候来自环境,

有时候来自长辈,然而更可能来自父母。

假如孩子从小就因为性别而受到了差异对待,

被敷衍忽视,冷漠甚至鄙视,

很容易就让她对自己的性别有天生的罪恶感,

渐渐的,她变得自卑,自我否定甚至自我厌弃。

而这种想法,甚至可以“一代传一代”,

这就是所谓“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有的妈妈会把这种自我厌弃,

投射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如果自己有了女儿,

就再一次重复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

或者用加倍疼爱溺爱,来弥补自己童年的缺憾。

有的女性为了证明自己不比男性差,

拼尽力气向父母和周围的人

展示自己、证明自己乃至透支自己,

穷尽一生,就为了向父母索取一点公平对待的爱。

有的孩子,一旦有离开家庭的机会,

就犹如断线的风筝,

远远地离开了自己的父母,

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比路途更遥远。

相信很多人都遇见过这样的事,

或者身边就在发生这样的事,

但最怕的是,我们许多已身为父母,

正在无意识做着这件事。

3

值得高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达,媒体的进步,

这种观念在不断地被更新和摈弃,

像玲玲这样懂得治愈自己,

发现自己,纠正自己,

然后开始正视孩子教育的父母越来越多。

抵御伤害,父母的爱才是最好的盾牌

有的时候,并不是父母自己有这种想法,

然而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

伤害却已经在悄悄发生。

当时玲玲在听完孩子的问话后,

就温柔地向她解释:

因为姥爷姥姥只有妈妈一个孩子,

妈妈从小就特别孤独,

所以才会想要多一个宝宝,

家里就会更加热闹。

妈妈可以和你拉勾勾做约定哦,

如果真的会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

妈妈和现在一样爱你,绝对不会有任何变化。

安抚好孩子后,

隔天玲玲就和父母进行了一次坦诚的长谈,

表示很久之前爸爸的那句话就给她带来过伤害,

希望以后在孩子面前不要提及这种类似的话,

让她受到惊吓。

至于二胎,

也要先给大宝做好足够的心理铺垫才能要。

玲玲的处理方式,不但及时安抚了孩子,

还取得父母的理解支持,这个意外很快就翻页了。

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

一方面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稳定的关爱,

另一方面也要和长辈诚恳沟通,达成共识,

让以后家庭的氛围稳定,不影响到孩子。

孩子本源力量就来自父母的爱和观念,

即使是亲人,甚至是外界对待孩子态度,

也是很大部分取决于

孩子的父母对待这个事件的态度,

这也是孩子抵御伤害的最好盾牌。

姐弟模式的二胎,教育更要慎重

二胎家庭,最容易出现区别对待

其中最容易出现的是

姐姐加弟弟的模式。

二胎本来就不是简单的1+1,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组合,

大宝都会本能害怕失去宠爱,

如果姐姐被父母叠加忽视轻视,

很容易对于自己的弟弟产生各种攻击行为,

借此来夺取父母的注意力。

朋友燕姐苦恼地和我倒苦水,

她觉得自己对女儿投入教育的心血和爱

不会比儿子少,

为什么女儿还是经常说自己偏心,

特别在孩子闹矛盾的时候,

说妈妈只顾着弟弟。

经过仔细地询问,

原来是燕姐觉得儿子比较小,

而女儿大了几岁,

如果两个小孩有冲突,她就会和女儿说:

“弟弟这么小,你应该让着他”,

“做姐姐的要懂事,不能欺负弟弟”。

而女儿就会愤怒地哭喊:“凭什么呀!”

庆幸的是她的女儿敢于呐喊,

而有很多女孩,

在父母明显的区别对待下,

在长大后,只要有机会就会犹如断线的风筝一样,

远远地离开了这个家,

和父母保持着心理距离。

我和燕姐提议多观察,少插手,

即使两个孩子打架,他们也有自己的和解方式,

不能用年龄大小性别来做评判的基础,

而只看事情本身对错。

哪个孩子如果抢东西、没礼貌、

不尊重他人、骂人……

都必须统一的教育态度。

实际上,

父母如果能提供给两个孩子充足而平衡的爱,

大孩子通常会有照顾小孩子的天性,

也乐于承担这样的责任,

而幼小的孩子,

也得到多一份来自手足弥足珍贵的爱。

认真想想,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

为我们的孩子留下一个一脉相承,

手足相依的亲人,

不才是我们生育二胎的最大目的,

最初的动机吗?

用性别限制孩子,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男轻女

有很多父母并不是不爱女儿,

只是在教育中,

常常会用性别来限制女儿的各种可能。

如果她性格又活泼好动,

又对小汽车之类的玩具感兴趣,

常常会得到这样的评语:

“你看你,一点也不像是个女孩子!”

“女孩子就应该喜欢娃娃,玩过家家啊。”

如果孩子谈论自己的梦想时,

有的父母会赶紧科普:

“女孩子最好当公务员,当医生护士,

当老师,一辈子安安稳稳最舒服。”

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

有的父母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

“女孩子书不用读得好,将来嫁得好才重要。”

这些说辞,其实就是在隐晦地告诉女儿,

你不能探索自己,你不可以有野心,

不必去做得更好,

早早就为孩子的发展安置了一块隐形的天花板。

正是因为从小进行这样的限制教育,

才会有“女儿不如男”的最终结果。

而这种人为造就的谬误,

又加深了家长的不自信,

使父母不敢对女儿抱有更高的期望。

请不要早早剪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

其实她们,本可以走得更远。

优秀的孩子,和性别毫无关系。

凯叔问

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您是否也曾无意识地用性别来限制了孩子?

作者:蔡尖尖,写深度的心理解析,做温暖的情感树洞。尖尖而立,保持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