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别人家的孩子”伤害你家孩子了

作者:有娃 07-06阅读:3021次

文 |轩轩妈妈

生物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往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轻易的跳出来了。再把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结果一次次跳起,一次次被撞。

最后,这只跳蚤变得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一周以后取下盖子,而跳蚤再也跳不出来了。

这就是所谓的“跳蚤效应”。

这个实验说明,“自我设限”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跳蚤变成“爬蚤”并非自身已失去跳跃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后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跳蚤调节了自己跳的目标高度,而且适应了它,不再改变,行动的潜能和欲望就被自己扼杀了!

“我们家孩子太笨了”

“他学的太差了,肯定考不上大学”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

过年的时候,总会听到亲戚对别人这样说自己的孩子,我不知道这么说是出自真心,还是只是出于自己的一种“谦虚”,但是,我知道这种“谦虚”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父母的一味否定,实际上就是在给孩子设限,这些否定的话语就像试验中的盖子,把孩子撞的生疼,然后孩子根据自己的安全开始调整自己的高度。

孩子跳的多高,是由父母决定的,如果一味的给孩子灌输你不行的观念,孩子就会“自我设限”。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孩子在父母的打击中奋发向上,扬眉吐气,但这毕竟是少数,甚至屈指可数。

我们一直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视为真理,觉得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不断打击,让他时刻保持一颗向上的心,但是这种打击教育确实伤孩子最深。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打破孩子的“自我设限”呢?不妨这样做:

放弃“别人家的孩子”

有调查发现:父母打击孩子最深的一句话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

我想很多人小时候永远都有一个和自己竞争的人——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像“神”一般存在的孩子让父母给了我们无数指责。

有个小孩子说:“不管我怎么努力,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这让我很无力。父母永远看不到我的好,我真的很难过,每次父母对我说别人家的孩子时,我就忍不住想发脾气”。

要想孩子打破“自我设限”,不妨从现在起,不要把孩子和别的孩子做比较,真正的爱你的孩子,当你的眼里只有别人家的孩子时,往往会忽略掉你的孩子,要记住:别人家的孩子再好也是别人家的。

所以,爱孩子,请先“放弃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嘴里的“榜样”,可能是孩子心里的阴影。

放弃打击,学会肯定孩子

大家可能留意到,我用的是“肯定”而不是“赞美”,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有被认可,被肯定,被重视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我们希望是针对我们做的事,而不是我们这个人。而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或多或少在寻求父母的认同和肯定!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对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比如,“你刚才很努力,表现得很出色。”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表扬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即使失败了,他们也会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

反之,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是先天因素决定的。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他们会觉得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自卑,从而产生很强的挫败感 。

所以肯定孩子,不等同于赞美,要学会肯定孩子的努力。

最后想说的是:孩子的“自我设限”都是父母决定的,想要孩子跳的更高,父母就不要给孩子盖上“盖子”。不妨取掉盖子,让孩子纵情一跃。

每天4条免费音频提供育儿指导,每周1本经典育儿书解读,有娃随身听致力于打造最实用、最系统的互联网家长学校。微信公众号:有娃随身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