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小魏从小就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有一段时间,你跟她说什么,她都是“不不不”,给她买衣服鞋子,不是她自己挑的,她就死活也不穿;别的小女孩都喜欢玩布娃娃,她却喜欢和男孩子一起玩陀螺。觉得她好像每时每刻都处在叛逆期。直到上小学,慢慢听懂道理才好了些,但大部分时候,她还是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孩子。
上小学一年级后,因为小学生每天都是上午十点多放学,下午四点多就下课,作为双职工又没有父母在这里帮忙的我们,对接送小魏上学这件事很是伤脑筋。好在小区里很快有了午托部,可以解决和我们有一样困扰的父母的苦恼。
午托部确实很方便,中午再也不用担心接她给她做饭,下午即使下班晚了,也有午托部的老师照顾。但随着人数的增加,午托部的孩子们也越来越多,三室一厅一百平米改造成的餐厅加卧室里,挤了差不多百十个孩子,每次一打开门,孩子们的吵闹声都可以把屋顶掀翻。
刚开始的时候,小魏对于去午托部还挺高兴,因为里面有很多她熟悉的同学和朋友,除了写作业,她还可以和他们一起玩玩贴画或是彩泥。但随着孩子们的增多,小魏开始表达了对午托部的强烈不满:“妈妈,午托部里吵死了,什么也干不了,想看个书都不行,我不想去午托了。”好不容易我可以安心上班,不用操心接送她的事了,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安抚住她:“你看午托部有那么多孩子呢,人家都可以在那儿待的好好的,你为什么就不行?再说你不去,我和爸爸也没办法接送你啊。”
小魏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但之后,每隔几天,小魏都会向我表达了不想去午托部的强烈愿望:“午托部的饭太难吃了。”“午托部老师都不让出门,屋里味太难闻,我都快喘不上气了。”“午托部的男孩太皮了,还骂脏话。”
对于小魏的抱怨,我并没有很放在心上。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也觉得这可能是独生子女一个人清净惯了不适应群体生活的正常反应,时间长了就好了。
但后来,小魏的反感情绪越来越严重,有一次我去接她,她居然眼泪汪汪的:妈妈,能不能想个办法别让我去午托部了?你把钥匙给我吧,放学回家我自己待着,我保证不乱摸东西。我只想写完作业安安静静地看会书,可是那个地方根本什么都干不成。”
“你看午托部里不是有很多孩子吗?还有你们班的同学都在那里,别人都能在那里待的好好的,你怎么就不能待呢?”我拿出了一惯的拖词,心里有些不耐烦。
“别的孩子可以的,我就是不可以,妈妈你为什么就不能尊重一下小孩的想法呢?我不喜欢那里,我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小魏一下子爆炸了:“还有,你干吗老是喜欢拿我和别的孩子比呢,小孩和小孩是不一样的。”
我一下子被小魏的话给噎住了,面对着八岁的孩子,我忽然觉得理屈词穷。是啊,小孩和小孩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热闹,有的喜欢安静,为什么要强迫她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呢?为什么要让她遵循大多数人都遵循的所谓规则呢?
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把小魏托付给了她一个好朋友李博家,李博和她是同班同学,还和我们在同一个小区,他奶奶正好在家没事,把给午托部的钱给李奶奶让她帮忙接送一下小魏,李奶奶一家爽快地答应了。
之后,每天晚上去接小魏的时候,老早都能听到她开心的笑声。
午托部的事件解决后,不久,我又遇到了一个难题。之前给小魏在我家楼下报了个古筝班,当时带小魏去试琴,她随手拔了拨琴弦,又玩了玩店里的架子鼓,被古筝老师摸着头夸奖了些诸如“真漂亮”“好聪明”之类的话,兴奋地表示就要在这里学了。
但最近,小魏表示不想在那里学古筝了。问她原因,她说古筝老师太凶了,老喜欢拿小棍打孩子。我察看她的小手,果然有些微微的红,“老师是单对你这样,还是对所有的小朋友都这样?”“她对所有的小朋友都这么凶,有一个还被她打哭了呢。”“严师出高徒,老师那是为你好。”我劝她。
“我喜欢弹古筝,但不喜欢被逼着学,打着学。”小魏说:“老师还不让我们在她那儿喝水,她几个月的小宝宝因为哭了几声她还打她呢。”虽然对外表看似温柔的古筝老师这么对待孩子我非常不满,但想到那么多孩子都在那里学,更何况又交了一年的学费,我还是劝小魏坚持下来。
但后来,小魏对学古筝的厌恶程度越来越强烈,家里在的古筝她不但看都不看一眼,甚至只要想到下午有古筝课,早上起床就心情不好,不想吃早饭,乱发脾气,需要我哄好久才会愿意去上。直到后来有一次,无论我怎么劝她再坚持一下,她都不愿意去了,她哭着说:明明我不喜欢,妈妈你为什么非要我忍呢?别的小朋友能忍,可我不想忍。我现在都讨厌死古筝了。”
看到小魏的反应这么剧烈,我这才觉得,这件事情也许我处理得太轻率了。古筝班里是有很多的孩子,而大多数孩子也许都适应了古筝老师比较粗暴的教学方式,但小魏不喜欢,她又有什么错呢?关键是,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们又有多少快乐可言呢?
我没有尝试跟老师沟通,甚至也没有要剩下的费用,就把小魏转到了另一家古筝班,那个温柔的女老师从不大声说话,小魏的一点微小的进步她都认真表扬。而孩子从此再也没有说过不学古筝的话。
这两件事让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别的孩子可以的,也许你的孩子真的不可以。
对于家长来说,每次遇到孩子不想做的事情,家长们都会先说服自己的孩子接受,让她去忍,“因为别的孩子都这样”,却不去管这件事情是否合理,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会在这件事情中受到伤害。也许就是这样,孩子们长大了之后,才会失去自己独有的个性。正如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种子,有的喜欢在高原上发芽,而有的,则只能适应沙漠里的酷热。强制把他们都放在同一种环境下,只能造成种子的枯萎。
而尊重孩子们每个个体,尊重他们每个微小的想法,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由舒适地成长,才是每个父母应该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