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瓜瓜爸
最近一位妈妈跟我发牢骚。
她不小心把孩子最喜欢用的陶瓷小碗给摔碎了,虽然道了谦,当然也承诺新买一个,可孩子不依不饶,话也不说,就是哭个不停。妈妈最后也气了,索性不理他了,搞得全家饭也没吃好。
“说实话我真相教训他一顿。
“再买一个就不行了?!
还真不行。
我初中毕业的暑假,去姑姑家玩了两天,回来就发现平时上学骑的自行车不见了。问妈妈,她漫不经心地说“你以后也不骑了,那么破,昨天有收废品的来我就卖了”。
听到这话,我当时的感觉就像丢掉了最好的朋友。
我想,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过自己心爱的“小瓷碗”、“自行车”,却被不经意的大人破坏了。
“没事,再给你买一个。”
“别哭了,就一个皮球。”
“听话,你要那也没用。”
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用自己的感受,来替代孩子的感受。
却忘了说好的同理心。
就在上个月,苹果的库克受邀在麻省理工毕业典礼上发言。谈到科技和人性,他说:
“我不担心人工智能跟人一样有思维,而担心人类变得像电脑一样,失去价值观和同理心”。
心理学认为,同理心高的孩子,能更好地控制情绪。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霍夫曼也说,儿童获得同理心意识的关键,主要取决于父母的管教方式。
所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要从小事抓起。
情绪无对错:接纳而不是惩罚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因为怕打针而大哭,大人会劝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勇敢一点。”
最后,孩子的恐惧没有被自己或大人表达,只能报以更强烈的反应。
越了解的东西,我们越能接受和适应。情绪也一样,如果孩子的感受总是被否定、忽略,那他就不能了解和面对自己的感受,更无法觉察别人的感受。
事实上,那些更多强制和惩罚孩子的父母,不仅会阻碍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削弱了孩子道德能力的成熟。
所以,情绪无对错,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是获得同理心的前提。
描述情绪,而不只是行为
有次和瓜瓜在楼下游乐区玩,一个小女孩被一只突然出现的狗吓到了而大哭,瓜瓜停了下来,瞪大了眼睛看着她,跟我说:
“她哭了”
“是呀,她为什么哭呀?”
“因为她滑倒了,摔到了”
“是呀,她哭了,所以她现在应该很伤心”。
这种描述行为,也把看不见的情绪描述出来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感同身受,了解别人的感受。
启发共情
又有一次放学路上,我和瓜瓜看到一个7、8岁的男孩突然摔倒了,几个身边的同学哄堂大笑。
瓜瓜显得有些惊讶,激动地对我说,“爸爸爸爸,他摔倒了”。然后就傻愣愣地盯着看。
我问:“如果是你摔倒了,别的小朋友笑你,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他想了一会,直接说:
“不能笑别人”
“那如果你是他,你会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做呢?”
“把扶我起来”。
我们的对话很简单,毕竟瓜瓜还小。但我想这种方式能够给孩子灌输:嘲笑=错误的信念,对大一点的孩子,是不是能和他讨论帮助别人的“解决方案”?
父母的同理心,能保护好孩子的同理心
杉原千亩被称为是“日本的辛德勒”。二战时,他是日本驻立陶宛的代领事,在明知帮助犹太人会毁掉自己政治生涯后,他还是为他们开出了几千张出境签证,帮6000多名犹太人逃过一劫。
而他之所以愿意做出这样的牺牲,就是因为在他儿时,经常目睹父母帮助陌生的旅者,给他们提供关怀和避难所。
看来,父母确实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而在一些不经意的行为中,我们也在抑制孩子的同理心
试想一下:如果你们一家人,一会评论电视里的女演员鼻子太大脸太圆,还不如谁谁谁漂亮;一会在饭桌上说隔壁刘阿姨心眼小,买的好东西都不和你客气一下;再一会刷微博,说这个妈妈怎么这样,真活该!
如果我们传递给孩子的只有好坏、对错,没有应有的尊重、包容,孩子的同理心,又从哪里来?
毕竟,孩子更容易继承父母的缺点,而不是优点。
“如果你能站在河对岸看看,你就能更清楚自己现在的位置”。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也是在让孩子从更广的角度看待世界,将来也更容易获得更大的舞台。
每天4条免费音频提供育儿指导,每周1本经典育儿书解读,有娃随身听致力于打造最实用、最系统的互联网家长学校。微信公众号:有娃随身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