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说,看见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心理很难受,回到家,她就教育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别人”。
豆豆算是个“攻击能力”中等的小孩,遇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游乐场设备,会主动让给其他小朋友,有时候也会推搡其他小朋友。豆豆两岁多的时候,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拍别的小朋友,豆豆长的比较高,又很瘦,协调能力不够,有时候动作显得不够轻柔,容易被小朋友的家长误会。
前几天在小区的广场玩,有个奶奶教育孙子小布丁,要狠狠的揍豆豆,“豆豆揍你你就打他,使劲,你比豆豆大,用力推一把他就倒了”。小布丁这个男孩比较内向,不善于言谈,平时很少与其他孩子玩。以前,小布丁与小朋友偶尔发生冲突,会躲开,去别处玩,若无其事的样子,有着孩子应有的天真。后来,小布丁被奶奶训斥多了变得很敏感,就算被其他小朋友不小心碰到,小布丁都会立刻转头望着奶奶,露出委屈的表情。一群孩子一起玩,小布丁哭的最多,奶奶常常责怪小布丁“无用”。
我有时候也在想,或许小布丁在玩的过程中被撞一下,并不用每次都太在意,或许受了奶奶的影响,总觉得自己受欺负,而自己又不会还手,只好委屈的躲开大家。原本快乐的玩耍,在成人的干预下一定要分出个输赢,赢了自己的气势,输了孩子的心态,值得吗?
见到小布丁的变化,我经常默默提醒自己,孩子要独立面对自己的社交世界,“疑罪从无”不要认为孩子在玩耍过程中,起的争执、哭闹是吃亏。强大父母可以给孩子想要的玩具、衣服,却无法左右孩子在社交圈中的能力、地位与快感。
尽管豆豆“攻击性”不算差,但也常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攻击”,这个“攻击”是站在我们成人的角度,其实小朋友玩开心的时候,难免肢体造成暂时的小误会。每次与小朋友玩耍之后,我和豆豆在回家的路上,我从不问“某小朋友打了你,疼不疼”“他打了你,你为什么不还手”,而我则问豆豆,“玩的开心吗?下次你还愿意过来玩吗?”,我把这一切交给豆豆自己去判断,即使玩的过程中发生了不愉快,只要孩子还愿意来玩,说明孩子忘记不愉快的事,或者原谅了自己的小伙伴。没必要刻意强调,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的不良感觉。
随着豆豆长大,我发现豆豆在社交活动中相对比较健康,即使会发生与其他小朋友争抢的事情,豆豆也敢于争抢,但也不会因抢不过而哭泣或寻求家长帮助,很快又找到下一个喜欢的事情。几分钟后,又与刚刚发生争抢的小朋友玩到一起,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