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里也有一个“缺失”的爸爸吗?

作者:膜法传奇1853 07-26阅读:5600次

在许多中国家庭里,几乎每天都会上演这样一幕,孩子不愿起床,不想吃饭,不愿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妈妈便如作战般催促孩子完成各种事情,而爸爸则在一边熟视无睹。

上面这样的场景,用三句话就能概括⬇⬇⬇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虽然这是大部分中国家庭的现状,但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家庭。因为从“缺席的爸爸”开始,它就逐渐的衍生出了许多家庭的问题,一点一点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1

“父亲”缺失

2015年的一次家庭教育调查结果中显示,在子女教育方面,近50%的家庭父亲缺位、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无论在感情、陪伴、尊重、亲密还是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很少有父亲尽到了孩子成长中应尽的责任。

一个教育家曾经讲过他打车的一件事,出租车司机跟他闲谈时问起他的工作,他回答说是做儿童教育,司机却有点不屑。

相信和这个司机有相同想法的爸爸,绝对不在少数。记得曾在网上看过一个报道,因为每次开家长会,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妈妈,某小学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特地举办过一次“爸爸沙龙”,再三强调让孩子的爸爸出席,可没想到的是,当天来参加沙龙的,70%还是妈妈。

《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而这,对孩子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

2

焦虑的妈妈

所谓“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当丈夫主动或被动成了家里的隐形人,婚姻的不稳定使女人对丈夫的依赖减弱了,于是她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地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于是缺席的爸爸被继续往外推,母亲则从孩子身上获得安全感,却也在重压之下越来越焦虑。

这种焦虑让妈妈们时常处在飘忽不定之中。一方面,她们担心孩子的安全,近乎失控地用一切方式给孩子提供保护和帮助;另一方面,社会与现实让她们不得不逼孩子“比别人更优秀”。

别人家的孩子会某样乐器,自己的孩子也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别人家的孩子可爱懂礼貌,自己的孩子也决不能腼腆内向;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自己的孩子绝对不能输……如果孩子没达到要求,就会迎来妈妈的失控情绪,数落、冷淡、或者神经质般的哭泣……

这些本该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被投射到孩子的身上,于是,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伪装……孩子看起来也许更加懂事了,但这种懂事却更像是在演戏,因为他的内心是封闭的。

3

失控的孩子

在母亲的焦虑中挣扎的孩子,他的成长势必会出现问题。要么他会成为妈妈的“替代伴侣”,过早地承担起成人的角色;要么他就在母亲的极度焦虑与亲密中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拒绝成长,时刻依赖母亲的“妈宝男”“妈宝女”,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更有甚者,在父亲缺席,母亲因焦虑而不停向自己施压的情况下,孩子甚至会崩溃,成长为一个问题孩子。他们或冲动反叛、自制力差、以自我为中心,或焦虑抑郁、容易紧张、自我容忍度低。无论哪种,都不会是父母想要的结果。

4

中国式家庭的出路在哪

爸爸的缺席、妈妈的焦虑、孩子的失控,这从来都不是某一方的责任。如果你简单地认为这是孩子的问题,那么折腾来折腾去,只会得到一个心灵更加扭曲的孩子;如果认为是男人的问题,只能造成夫妻间的仇视,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阂。

问题的正解是:一个融进家庭的爸爸,一个温柔可亲的妈妈,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爸爸要回到家庭里来,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赚钱上,更不该把空闲的精力用在玩手机打游戏上,不要逃避自己的家庭,要全身心的融入进去,哪怕只有一个小时在家,也要用这一个小时给予家人最好的陪伴。

妈妈要学着改变自己的脾气,缓解自己的焦虑,切记只有温柔的妈妈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也要认清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孰轻孰重,不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一个家庭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相爱。最健康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永远都凌驾于亲子关系之上。

爸爸是家里的梁,妈妈是家里的墙。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怀抱和父亲的肩膀缺一不可。只有同时获得了父爱和母爱,孩子才能健康成长。要知道,我们所有的工作和努力,都是为了让家庭能够更加幸福,而不是更加冷漠和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