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航航在3岁半前,对“别人家的孩子”是不太喜欢的,这是因为我没有找到好的方式替“别人家的孩子”代言。
一天,我看见航航不好好吃饭,便对他说:“昨天我看见一个孩子,他很瘦,个子也不高。”航航拿勺子的手停止了挥舞,人也安静了下来,等着我继续说下去。看来这招很奏效,我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煞有介事地接着说:“我就问那个孩子,‘小朋友,你这么瘦小,一定是没有好好吃饭吧?’”
“那个孩子虚弱地回答‘是啊’。”我故意压低了嗓音,有气无力地模仿。“所以,不好好吃饭当然长不高了。”航航果然信以为真,赶紧咽下几口饭菜。
有了这次“成功”的教育经验,我便举一反三地在各种场合和事情上加以运用:
有个孩子总喜欢抢别人的玩具,现在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了;有个小孩自己去推玻璃门,结果被夹断了手指,他的手指再也长不出来了;有个小孩在过马路时不看车,差点被车撞到;有个小孩在超市里大哭,是因为他自己到处乱跑,把妈妈弄丢了……
如此这般,每当我用这样的方式替“别人家的孩子”代言时,航航总能引以为戒并修正自己的行为。
由于我的“代言”,这个看不见的“别人家的孩子”便常常出现在航航的生活中,他长得瘦小,不讲礼貌,没有安全意识,也不听大家劝告……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
然而有一天,航航突然问:“妈妈,为什么你总能看见那个小孩,而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到底在哪儿?”看来我的“代言”并不是完全成功的,一次又一次看不见、摸不着的叙述,已经让航航对我的话产生了疑惑。
他的疑惑也让我不禁思考起来,这样下去,航航会不会对“别人家的孩子”小心设防?会不会影响他和别的小朋友放松、愉快地交往呢?如何让航航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朋友,并且和“别人家的孩子”互助互学?我想,我应该做些什么。
让孩子身边真实存在的小朋友去扮演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是个好办法。航航经常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对他们非常熟悉,所以,聊起他们的事情也不会有距离感。
我不再信口开河,编造没有发生的事情,而是实事求是,因为只有真实的才是可信的。拥有信任,才拥有教育的基础。
但是,这个办法在应用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总是在孩子面前挑他朋友身上的毛病,有可能会让孩子讨厌他的伙伴;而总是表扬他的朋友,也有可能让孩子产生处处不如别人的挫败感。所以既要指出孩子的问题,也要肯定他的闪光点。
一次,我带着航航约上朋友和她的孩子小俊一起吃饭。小俊和航航同岁,两个孩子在一起相处得很愉快。饭后回到家,我对航航说:“小俊今天很乖,吃了肉,也吃了青菜,这样营养就全面了,航航要向小俊学习哦。
不过,有一点,妈妈要特别表扬航航,今天小俊吃饭还让他妈妈喂,我们的航航早已学会自己用勺子吃饭了。”航航听见我实事求是的夸奖,满足而神气的神情顿时闪现在脸上。他一脸认真地对我说,他要和小俊一起做好好吃饭的乖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有优点也有不足,他可以是故事里一个虚构的孩子,也可以是孩子最熟悉的小伙伴。
我们应当用智慧的方式为“别人家的孩子”代言,让孩子能够真正接受关于这个孩子的叙述,并且与“别人家的孩子”互助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所有好的东西。
编辑排版/周珊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父母孩子》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