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霸凌,从学习应对抢玩具开始!(干货分享)

作者:超级育儿家 08-22阅读:2431次

【导语】

小孩子都是比较顽皮,很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而且原因让人都说不清孩子到底错没错,这时候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最好不过了,可有的家长就是心痛孩子,不希望孩子受一点点的伤害。近期媒体登出了一则新闻,4岁小孩因抢玩具发生争执,一位家长插手孩子事情还打了对方孩子。

【新闻回顾】

一巴掌3万块!孩子发生冲突,家长莫要冲动行事

本月8日晚上,广西柳州一位黄女士和丈夫带着4岁的儿子小明到城中区某商场三楼去画画,当时店内还有不少小朋友。其间,小明和其中一名4岁男孩小鹏发生冲突,两人争抢玩具并互相推搡,小鹏的母亲王女士看见后急忙将两孩子拉开,同时向小明头部打了一巴掌,随后带着小鹏离开现场。

小明被打后,号啕大哭,黄女士和丈夫急忙上前安慰,并带孩子回家。回家后,黄女士给小明洗澡,发现其后脑勺有一个肿包。担心之下,她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医生初步诊断是脑震荡。

为了查出究竟是谁打了小明,9日,黄女士来到画画中心查看监控录像,发现是王女士下的手。通过画画中心,黄女士联系到王女士。

“医药费和后续费用,你要赔偿6万元!”

“医药费哪里需要这么多!”

“你打伤了我儿子,必须赔钱!”

黄女士称,王女士打伤孩子后,耽误孩子上培训班,这部分费用理应赔偿。但王女士觉得费用过高,不同意。

因为双方达不成统一意见,他们又来到柳东派出所。在民警的调解下,王女士愿意赔偿3万元,最终黄女士也同意了。

【超级育儿家】

抢玩具、为了玩具打架等场景,在学龄前儿童集中的地方是每天都会上演的故事,稀松平常如同北京的雾霾天。面对小孩之间常发生的冲突,这位家长“护犊心切”的不理智行为,无疑为孩子做了蕞坏的榜样。如果孩子间发生冲突,家长该如何化解矛盾,进行教育和疏导,帮助孩子解决矛盾,而不是冲动行事呢?这里面不仅体现了家长的智慧,对孩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超级育儿家特别连线美国PAT家庭教育指导师汪贤博士。

本期专家:汪贤,知名早教机构父母学堂讲师,美国PAT家庭教育指导师,美国正面管教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与治疗博士,中科院心理所学前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硕士。

【专家观点】

预防校园霸凌,从学习应对抢玩具开始

大人都希望世事太平,岁月静好,不希望孩子之间发生争执,然而,孩子的成长却需要冲突和争执来促进其发展出社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女士爱子心切,冲动行事,最终为自己的鲁莽买单。

在这场简单粗暴的处理孩子间冲突的事件中,没有引导,没有教育。有的是动物的本能和恃强凌弱。

首先应该问责的是王女士,一个成人,怎可以对一个孩子下狠手?如果王女士是第一次碰到自己的孩子跟别人起冲突,护犊心切引发本能反应,倒是能博得几分理解。如果这种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我们就要问问王女士,她这样做,是否考虑到孩子自我的发展?她的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只要有妈妈在,他就可以有恃无恐地抢玩具?惯子如杀子,幸好这个教训出现得早,反省悔过还来得及。

黄女士和她先生同样需要被问责。孩子被打时,他们作为监护人身在何处?5岁以下的孩子,成人需要让孩子处于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以便随时保护自己的孩子。

事情已经发生,问责已经没有太大意义。重要的是,从该事件中反思,我们父母应该怎么做?

两个发育正常4岁的孩子抢玩具打架,反应了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正常的社交环境里,1、2岁的宝宝已经开始争抢玩具,父母会在这个“我是世界的中心”的年纪,本能地教孩子使用“换着玩”、“一人一个玩具”的策略。在冲突中历练的孩子在大人的引导下会在2岁左右学会交换、轮流、等待等社交技能。然而,部分孩子因为早期社交经验的缺失或者父母引导不够或失当,这些早期社交技能不很好地发展起来。

4岁的孩子已经能很好地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和对话,面对不符合社交规范的“抢玩具”行为,如何教孩子保护自己?

1、使劲抢,如果抢不赢,大声尖叫,吓退“入侵者”。

2、大声喊“我先来的不许抢,你先玩别的”。

3、紧紧握住玩具,拿另外一个玩具给对方。

4、如果还是不成功,大声喊叫求助自己的爸爸或妈妈。

5、如果出现文中的情况,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不在,自己的力量不敌对方,就去找对方的父母求助。

6、如果对方的父母不帮忙,暂时放弃。记住这个小朋友,下次看到他过来,赶紧拿玩具走掉。

对于一部分先天气质慢热的孩子来说,他们无法开口大声喊叫,也学不会去强势地表达。让他们去求助大人可能是最容易学会的应急技巧。这些孩子的家长,后期可以在家里跟孩子玩“抢玩具”的游戏,在欢乐的游戏中练习应对技巧。

而有的孩子,练习也未必能让他掌握这些技巧。如果这样,我们就要注意从建立孩子自信,鼓励孩子表达,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朋友上入手。一个孩子拥有了自信,就会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孩子善于表达,就能通过语言解决冲突或者寻求帮助。孩子有多个好朋友,在群体中被欺凌的几率就会降低。

不管什么类型的孩子,家长的看护,监督,引导都是必要的,家长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