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利亚·蒙特梭利
把“教育环境”比作人体中的大脑,
为什么她会如此强调环境的重要性?
她所说的“环境”又与我们一般认知中的环境
有哪些区别呢?
举个例子:干燥的海绵会迅速吸收它所遇见的水份,不论是干净的水,还是浑浊的水,它都会充分吸收。
面对全新的世界,幼儿如同这块海绵,时时刻刻都在学习,而学习途径就是“吸收性心智”。幼儿通过感官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潜移默化进行“吸收”,使自身的心智和行为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向环境中所有事物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无论好坏他都会照单全收(因为孩子并不知道好与坏,好与坏只是成人意识中的界定)。
那么,如果说孩子是种子,环境就是土壤、水、空气。种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吸收土壤、水、空气中的营养成分得以成长,但不适宜的环境对一颗种子的成长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大家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环境对种子的成长影响何其重要。而蒙特梭利所说的“环境”则是 “有准备的环境”。
孩子的个性发展以一股神秘的泉源为出发点,这股泉源就是专注力。因此,蒙特梭利一直在寻找使孩子产生专注力的工具,她发现能使孩子更加专注的外在条件是:“有准备的环境。”
有准备的环境是以生命与环境法则为依据进行创设的,要求整个环境的颜色、光泽、形状、布局等要素的谐调性,必须具有吸引孩子的特点。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孩子会用眼睛捕捉他最有兴趣的目标,会用耳朵倾听最能吸引他的声音,会用手操作他心爱的工作……由此,引发孩子的生命朝着正常化的目标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环境分为三大环境:一是社会,二是家庭,三是教育机构。在此,我们着重讲述教育机构——幼儿园的课堂环境。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分为:课堂环境和课外环境。在课堂环境中分人和物,人是最重要的。孩子是教育的主体,而老师则是辅助者、引领者。由于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所以周围的人和物都会对他产生重要的影响,孩子与孩子之间也相互影响,互为环境。
因此,在课堂环境中,人的言行是具有一定规范的,这也是一种环境设计。物更需要根据孩子的学习程度和目标进行设计。这些设计既要按照蒙氏教育的理论来执行,也不能违反孩子的天性,要体现纪律和自由的和谐统一。
本文中教室图片均来自于米来未来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