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超人》中,安吉因为妈妈没有按约定时间接自己而委屈大哭。而当胡可赶到学校时,安吉在用眼神瞟到妈妈胡可的瞬间,却依旧的低下了头,若无其事的画着画,心里却在赌气。
生活中,不只孩子会让爸妈生气,爸妈也会让孩子讨厌生气。
01
▼
呵斥打骂孩子的父母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研究,发现经常在家里受到家长呵斥打骂的孩子,往往具有过度攻击他人行为。在家里被打骂后,他们会通过欺负他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而结果是,由于他宣泄出了自己心中的怒气和挫折感,会感觉良好。这样攻击性行为就受到了强化,并且在今后遇到挫折时还会再次发生。
侄子刚上小学时,在家里爱发脾气,爱摔东西,爱打人。记得上个月回家吃饭,嫂子端着碗坐在沙发上喂侄子吃饭,突然,侄子生气的大吼,“我不吃了!”还伸出两个脚直接揣在嫂子胸口上。嫂子生气的扇了侄子一巴掌,结果小家伙一发不可收拾,雷雨般的拳头和巴掌砸在嫂子身上,还在嫂子的手咬了一口,也许真的是太疼了,嫂子眼泪不由自主的掉了出来,侄子这才安静下来。
昨天再次见到侄子时,发现小家伙懂事温顺了不少,我问嫂子怎么做到的,嫂子说:“相比打骂,现在我更愿意跟他多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他一起制定一些他能接受的小约定。“不错,对于孩子来说,相对于呵斥打骂,这些小约定会在无形中给他们增加一道心理防线,更能抵御犯错的冲动。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曾说:“在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更多地采用自然教育法,少一些训斥。”呵斥打骂,可能让孩子一错再错,而最佳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有哪些,然后吸取这方面的经验,以后不再犯。
02
▼
拿孩子相互比较的父母
“明明我比鹏鹏更努力,为什么妈妈总是喜欢他,而不喜欢我?”这是小轩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很多妈妈都没有意识到,她们下意识的抱怨、暗地里的比较不仅破坏亲子间的感情,还会引起孩子的嫉妒与不满。
小区里,多数孩子很有朝气,很有信心,但小轩却是让我记忆最深、最心疼的一个孩子。经常听到小轩父母对他说:“你看对门鹏鹏,这次又考了他们班第一,你怎么回事,你知不知道我们上班有多辛苦,还这么不争气。”
慢慢的,我发现小轩性格变得孤僻起来。看到鹏鹏会露出满脸的憎恨,因为小朋友的一句玩笑而打起来,不想忍受爸妈训斥而离家出走。我问小轩怎么变成这样,他说:“既然我永远比不过鹏鹏,那我就随便来好了。我不擅长做得比他好,起码我擅长做得比他糟。”
美国教育学者阿戴尔﹒费伯和伊莱恩﹒梅兹立希在《没有对抗的兄弟姐妹》中这样建议:“当你想要比较两个孩子的时候,就对自己说:你无论想对这个孩子说什么,直接说就好了,不要牵扯到其他孩子。”没错,一味的比较只会让孩子们沉浸在失意、沮丧中无法自拔。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该被关爱、被重视。每一个家长都应该看到孩子的优点而不是揪着缺点不放手,就像古老的故事所说:“不要悲观地看到半个空杯子,而要看到还有半杯水”。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并找出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并针对那些独特性加以赞美、鼓励。如此一来,孩子之间的竞争自然会消失,同时也能发展出各自的专长。
03
▼
言而无信的父母
“我爸妈说话不算数,我该怎么办?”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父母承诺诸多好处之后转头就忘,或者干脆说话不算话,我小时候也不例外。
记得小学时想要一把吉他,爸妈说:“如果下次考试,你能每科都90分以上,我就满足你。”听到爸妈的承诺时,我简直开心的疯了,每天放学回家,把和朋友一起玩耍、看动画片的时间全用在学习上,有什么不会的问题也立即问老师,每天10点睡,6点起。经过几个月努力后,终于在期末考试中,每一科都达到90分的要求。但当我满心欢喜的找爸妈兑现时,他们却说不记得什么时候说过了,我当场就傻了。后来不管爸妈怎么解释,再承诺,我都没了耐心,也不再信任他们说的话。
今天下午太太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一个月前,闺女臭美,非闹着要擦指甲油,因为不想让她养成太在意外表的习惯,我当时坚持不让她擦,并承诺:‘过生日那天妈妈亲自给你擦指甲油’。于是,就出现了闺女人生中第一次擦指甲油这玩意。”并在结尾写到:“爱的意义就在于,坚持原则并恪守承诺。”不得不承认,太太在教育孩子方面,一直比我有原则,有方法。而孩子也愿意听她的,不知不觉中改掉了很多小毛病,并且表现的越来越好。
给孩子一个承诺,就是给孩子一份信任,父母的承诺在孩子的心中就是一诺千金。但很多父母经常会轻而易举的给孩子许一个承诺,无法实现后,便会找出种种不能兑现承诺的借口,继而又为这次的失言许下另一个承诺。这样的周而复始,孩子会在逐渐的期待中失去耐心,也开始对成长中的人和事渐渐失去耐心,慢慢的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对父母的威信不屑一顾。
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少一点责罚,多赞美少一些比较,多一些行动少一些借口,那样你会发现做一个孩子喜欢的父母并不难。
作者简介:大白爸爸,武汉大学传播学硕士,超级奶爸,有小屁孩小白一枚,分享亲子教育、儿童心理、少儿成长以及陪娃等方面的育儿经验。微信号:温馨爸妈读物(ID:ihaha233),欢迎关注。本文由温馨爸妈读物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什么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