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不听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心理需求

作者:齐丽娟 09-01阅读:1431次

闺蜜的儿子乐迪今年3岁半,一直都是闺蜜自己带,眼看就要上幼儿园,闺蜜也找到了新工作,索性就把乐迪送到了楼下早教中心的小托班,心想过度两月孩子9月份上幼儿园能更快的适应,刚好自己也可以上班。

送了2天闺蜜发现儿子回到家十分喜欢缠着说问“妈妈给我讲故事嘛!”“妈妈跟我玩嘛!”劳累了一天,闺蜜还要一边忙着做家务,一边应付乐迪:“好好好,妈妈待会儿跟你玩。”“不嘛,妈妈你现在就跟我玩。”乐迪腻在闺蜜身边,不停地哼哼。闺蜜终于忍不住了:“玩,玩,玩,你就知道玩!你不看我忙成这样!烦不烦人!”乐迪看到闺蜜发脾气,小嘴一咧,“哇”地哭了起来。听到乐迪的哭声,闺蜜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嗓门一下又高了八度:“哭!有什么好哭的!”但闺蜜看着熟睡的乐迪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明明看早教大厅的监控器里乐迪很开心,也能和小朋友融为一体可为什么回家后像变了一个人一样。齐丽娟想说的是:当我们换一种思路去“破译”孩子的行为,你会了解到孩子偏差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需求。作为父母,要改变孩子,有时需要先改变自己。

乐迪为什么变得特别粘妈妈,那是因为他渴望妈妈多关注他,他想得到鼓励,毕竟他也独立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适应了一整天,如果这时候闺蜜不给与表扬和肯定,接纳孩子自我价值形成的核心。孩子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孩子先会采用建设性的行为,如表现优异、乖巧可爱等行为,但始终还是没有得到妈妈的关注,他就会转变成,如:纠缠、懒惰、磨蹭、反叛、固执、抗拒、不当行为、无助等,以此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我想很多家长都会发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小情绪也变得复杂很多,有时会因为一句话,一个故事就闹情绪,还记得女儿4岁的时候因为我外出培讯没能给她讲故事,结果回来时一直纠缠的不停,当我给她商量后讲三个时候,他的情绪和表情都很快的发生了变化,这一刻我想我的行为和语言是满足了她的内在需求,她渴望得到精神营养,他需要故事里动物世界,因为故事可以满足她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知识的传达。所以家长在孩子给你闹情绪,或者小脾气时请不要果断责备,而是需要换位思考,找到孩子的需求点学会满足。

温馨提示:这里指的心理需求是合理的需求,如果孩子因多吃一颗糖果而闹情绪发脾气,家长误认为是心理需求那就搞错了,这不是心理需求而是坏毛病,也可以说是坏习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是孩子正面的、积极的、对孩子有意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