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孩子说“我们穷”“咱家没钱”,可能真会让TA穷一辈子!

作者:拜托了妈妈 09-06阅读:1131次

Hello~

大家好

我是糖糖妈妈

“这太贵,咱家穷,买不起”

“这太贵,咱家穷,买不起”

这些是孩子撒泼打滚非要玩具时你的回答吗?

但在孩子6岁前,这句话说上100遍,就会让孩子的一生都认定:自己注定是个穷人!

这就是著名的“太贵效应”

1

可怕的“太贵效应”

“太贵效应”的说法来源于一条著名的心理学定律“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

暗示在本质上,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人就是妈妈。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

而在“这太贵,咱家穷,买不起”这句话背后,就是妈妈在不断给孩子输入“穷”的这个阻力。

孩子将来的一生,都会在认定自己“穷”的前提下去生活和工作。

“穷”的阴影将挥之不去,你的孩子就真的不能“富”起来。

2

一句话是怎么毁掉孩子的一生

曾经见过一个妈妈带着孩子逛超市,走到玩具专区的时候...

孩子看上一个漂亮的娃娃,摸一摸、抱一抱,爱不释手,并央求着妈妈买。

妈妈看了看价签对孩子说:“这个娃娃太贵了,你就在这玩会儿吧,咱不买”

话音未落,又补了一句:“别给弄坏了,咱赔不起”。

之前见过一家三口(老人、妈妈和宝宝)在自助餐厅吃饭。

妈妈端来很多菜,但孩子总是不好好吃。这个时候,姥姥很认真的对孩子说:

“宝宝这个菜得吃,这菜可贵了”

“那个菜可以不吃,那个菜便宜”

说完,宝宝似懂非懂的把姥姥说“很贵”的菜一扫而光。

1

以钱为核心价值观,孩子会走偏

如果你家的核心价值观是“钱”的话,孩子的成长就绕不开“钱”这个字。

孩子的所有活动和行为都可能会用钱去衡量,或为钱去努力。比如:

“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赚大钱”

“我家穷,我就低人一等”

“因为穷,我就不能奢望拥有...”

如此的金钱观、价值观,也许孩子真的会很努力的赚钱。

但是却完全走偏了自我实现的愿望和目的,更有可能一辈子为钱所累。

在追名逐利的路上越走越远,失去了最本真的快乐和价值来源。

2

欲望是不可能因禁止而叫停的

是人就会有欲望。如果我们非要用“穷”来制约孩子的欲望。

连同一起被制约的还有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比如“是不是我不够好”。

往往很多时候,越是限制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反而越是强烈,或者以另一种途径去宣泄。

比如,妈妈总是过分限制对于孩子的物质满足...

一直这种状态,孩子的需求并不会因此消失,而是可能被暂时压抑下去...

然后在某个阶段会被某件事燃起,可怕的也许会是成年后的偷盗、抢劫。

多数孩子不会因此长歪,但是学会了用压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别人。

因为从小就是要压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父母,将来也不会去争取自己的权益。

3

如何为孩子种下富有的种子

这里所说的“富有”并不是狭义层面的金钱,但却是包含金钱、气质、眼界、心胸在内的大富有。

老祖宗曾说:“寒门很难出贵子,三代才能出贵族”。还有那句俗语:“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一代”。

寒门之所以很难出贵子,是因为祖祖辈辈都在向下传递着:

“咱家没钱”

“金钱很宝贵”

“钱要省着花”

“穷就要有穷的过法”

等等诸如此类的价值观。如此家庭走出的孩子,会无限刻画和模仿原生家庭带出来的“穷气”。

而“三代出贵族”指的也并不是必须经过三代的财富积累,才能培养出贵族,而是指内心的匮乏感要经历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所以遇到孩子想要买,却着实贵的东西时不妨这样做:(适合3岁内的宝宝)

“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件东西,我也觉得它挺不错的,但是那边有另外一个玩具也挺有意思,我们去看看吧”

先认可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再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开孩子当下的关注焦点。

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对小宝宝屡试不爽,在此偷笑一下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并且对钱有一定的认识,不妨这样告诉孩子:

“这个东西确实很贵,大概相当于...”

你喜欢的食物,比如一个月的奶酪,一定要是孩子最喜欢的、经常吃的小零食,给孩子一个直观的比较和衡量。

“我们可以买,但是……”

可以怎样获得,比如当做对于孩子的一种鼓励,靠ta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或坚持。

如此这样,目的是要告诉孩子:

“这很贵,有多贵,但也是可以得到的,可以怎样获得”。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

童年的亲子关系会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

往往大众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并不十分大。

大的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这将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富足感。

这些话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不要让孩子的未来为我们现在的“人穷志短”买单。

著名文学家王尔德说: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

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孩子愉快的事物时,还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

“这样做是为你好”

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孩子也同意毁灭自己。

所以对于孩子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比如买玩具,还包括精神上的,比如想去哪玩~

在家庭经济范围内,可以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给孩子你能提供的更好的生活状态。

不必担心孩子会需求无度或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而斤斤计较,更没必要跟孩子“哭穷”,或“打肿脸充胖子”。

4

咱家有钱吗?

之前看到过中、美两位爸爸给出的不同回答,给了孩子不同的金钱观:

美国爸爸:

“我有钱,你没有。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将来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劳动获得金钱。”

孩子会认为:

我的爸爸有钱,我爸爸的钱是他努力奋斗得来的,我将来也可以通过努力奋斗获得金钱。

中国爸爸:

“我们家有很多钱,将来这些钱都是你的”

孩子会认为:

我的爸爸有钱,我爸爸的钱就是我的钱,我等着我爸爸给我钱就行了。

对于孩子问“咱家有钱没钱”这种话题,可以有更巧妙的回答方式:

1

如果有钱,可以这样说:

“咱家有钱,这是我们努力工作获得的,将来你的努力也可以获得金钱”。

2

如果没钱,可以这样说:

“咱家现在没钱,但我们可以努力工作去挣钱,将来你的努力也可以获得金钱”。

这样说,就可以向孩子传递一个正向、积极的金钱观:

“不管我们现在有钱还是没钱,我们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去获得金钱的”。

需要提醒妈妈的是:

关于金钱的归属,不建议在回答孩子的时候,刻意告诉孩子“这钱是谁的”。

尤其中国式家庭中,亲子关系往往是非常紧密且共生的,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国情和家庭关系。

3

钱是我的,不是你的

如果贸然告诉孩子“是我的,不是你的”,很容易让孩子感受到:

“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够爱我?”

“爸爸妈妈的爱是不是有局限的?”

“我是不是不可爱,所以爸爸妈妈才不愿意给我花钱?”

......

试想将来,如果孩子告诉你“这钱是我的,不是你的”,这就是幼儿时期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灌输的金钱观。

相信没有任何一个父母,会乐意听到孩子这样的说法。

4

钱是我的,也是你的

如果贸然告诉孩子“我的就是你的”,这样的说法对于孩子来讲,很容易混淆ta的物权归属感。

ta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搞不清楚:

“你的就是我的”

“我的就是你的”

“我的可不可以是别人的”

“别人的可不可以是我的”

......

混乱的物权感对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权益的保护是不利的。

我的儿子今年5岁半,我的家庭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也曾给他买很多玩具,反倒是年龄越大买的越少。

虽然孩子从未问过我“咱家有钱吗”的问题,但是每次给他买过玩具后,他都会说“我对妈妈的爱加分了”。

起初,我也曾担心和有点难过,觉得孩子是因为我给他每买一次玩具,才多爱我一些。

我就问他:

“是不是我多给你买一个玩具,你就多爱我一些?”

他说:

“是啊”

(好伤心,但不甘心,继续问)

我问:

“如果我以后不再给你买玩具,你还爱我吗?”

他说:

“爱啊,但是就不会增加了”

(听起来心里凉凉的)

我说:

“那我觉得更爱的是玩具,不是我”

接下来,孩子的回答让我恍然大悟,成人的思维是有多么功力和狭隘啊...

他回答:

“不是啊,我更爱你,是因为你给我买了玩具,我就很感谢你啊,所以多买一个,就会更多一些的感谢,我就用爱来加分”

小小的孩子,情感表达竟如此丰富。孩子解释过后,我的心也坦然了很多。

原来,孩子对于物质的需求并不是我们大人表面看到的那样,比物质更深层次的,是孩子对父母之爱的需求。

最后小编发现了一款安全无毒无味可水洗的丝滑蜡笔,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宝宝画画啦,这种好事儿肯定忘不了你们呦~

快扫描下方二维码

点击左下角【领取福利】

免费领取丝滑蜡笔 开发宝宝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