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吵架,小心让孩子成为目睹家暴受害者

作者:十分妈妈 09-06阅读:4499次

在《演说家》的节目上,一位38岁的女导演黄莉讲述了自己儿时,透过门缝目睹了爸爸暴打妈妈的一幕。

让人揪心的事,从那天之后她就变成了妈妈的出气筒,经常无缘无故被妈妈打,11岁的她没有能力逃走也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她咬着牙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了一个“忍”字。

19岁时,她选择了离开家,做了一名北漂。她发现,纵然已经远离了那个施暴的妈妈,但内心的阴影却一直笼罩着自己。

从小不敢反抗的她,在生活中也处处有问题,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她只会隐忍和牺牲。饶是如此,但也从来没有换来爱和尊重,而是变本加厉的索取和伤害。

直到34岁遇到了一位信任的心理治疗师,才知道,原来自己是家暴的双重受害者(家暴目睹受害者和家暴直接受害者),她花了23年,慢慢的经过治疗,才逐渐走出儿时家暴的阴影。

她在节目中说:“有暴力发生的现场,就是犯罪现场,哪怕是家庭!”

23年的阴影,用了短短几分钟轻描淡写的叙说,其中的痛苦和挣扎,也是我们无法体会到的。

1

家庭争吵,情绪失控偶尔互相推搡打骂,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家庭中是常有的事,没人会想到暴力的影子上。

我们能想到的暴力画面,应该鼻青脸肿,断筋伤骨。

吵个架,推个丧,又没伤着孩子,大人之间的纷争,干嘛要撤到暴力上面去。

家庭暴力,虽然没有伤到孩子的身体,但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暴力行为,如谩骂、殴打、推搡,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

如黄莉所说,身体上的伤痕可以恢复,但是心灵上的伤痕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

一项针对小四至小六的儿童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吵架的发生率占日常生活的45%。

而这个琐碎的争执,正无形中家暴着孩子。

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儿童时遭受暴力或是目睹暴力,其成年后成为施暴人的可能性远远高于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

家庭暴力具有“习得”性特点,就是说家暴加害人不是天生具有暴力倾向,而是受到其生长环境、人生经历的影响。

而在目睹家暴中长大的孩子,也极为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如脾气急躁、沮丧、胆怯吉抑郁行为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较低的自尊心与社交能力或侵略行为。

黄莉至今38岁,在自述中仍说自己胆怯、顺从,不懂得保护自己。可想而知,家暴目睹对孩子的人格印象有多么严重。

2

看过《记忆大师》的父母,对里面的小男孩应该印象深刻。

年少时他在目睹母亲一再被父亲家暴时,询问自己母亲为什么不离开,母亲说她不能走。

小男孩想拯救母亲于苦海,但当母亲主动选择留下之后,他想到的解脱方式就是让母亲死去,因为这样她就不会再有痛苦。

以暴施暴,何其残酷。

是何种痛恨,让一个年少的孩子用如此残暴的方式拯救自己的母亲。或许正如电影所演,母亲习惯了忍气吞声,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这种委曲求全的心态,造就了小男孩的残暴心理。

母亲一味的忍气吞声,并不是保护家庭的解决方法,相反,会害了躲在角落里哭泣的孩子。

3

小时候,隔壁邻居一对夫妇,经常三天一小吵两天一大吵,有时候还会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出手打伤对方,更为恐怖的一次,有次争执,孩子爸爸竟然当着他们的面,用脚把妈妈从床上踹下来,姐弟两吓得都哭不出声音来。

虽然两夫妻吵吵闹闹一辈子,也没分开。但我在那两个孩子身上,明显看到了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

小孩子一起玩游戏,只要他们两输了,他们绝对会想尽一切法子掰回来,直到赢了为止。后来,小伙伴们都不太愿意跟他们玩,觉得太较真,游戏就是玩玩而已。

这就是家庭暴力在孩子人格性格上的映射。

夫妻矛盾在所难免,如果有怨言,如果有争执,请等孩子不在的时候再进行。在孩子面前,不管你有多大的怒气多大的不满,为了孩子的心灵健康,放过孩子。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里是讲爱的地方。

十分妈妈:一个有温度的亲子育儿公众平台,在这里,为你分享提升妈妈宝宝幸福指数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众号:niangao-ba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