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终其一生害怕改变,活在自己给自己画的圈圈里;
有多少人,愿意抓住生活的每一次转变,继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当你开始为人父母,你的生活就已经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图画书为什么重要》的译者之一——董海雅就是其中一位。因为儿子的诞生,她开始关注并大量阅读国内外优秀的图画书,甚至开始了艰难的童书翻译工作。
著有《情景喜剧的幽默翻译研究》,译有《写给哈利·波特的信》《仍然在成长——柯克·卡梅隆的自传》《我要活着》《美丽的树发现之旅》《探索交通》《雷克拉毁了它》《想象力》《奇幻岛》和“艾洛伊丝”系列等多部作品。
对一位译者而言,遇见一本心仪的好书,在翻译的过程中和书中的几位大师度过一段快乐时光,是一种幸运。
遇见一群志同道合、痴迷童书的朋友,共同翻译这本书,是另一种幸运。
而遇见原书的作者,近距离地领略他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学识,又是何等的幸运。
能同时经历这三种幸运的,就是我……
而把这三种幸运带给我的,正是《图画书为什么重要》这本书。
美]伦纳德·S.马库斯/著
阿甲 曹玥 董海雅 黄建萍 马云荣 杨庆华 姚晶晶 于丽锦 曾里/译
因此,在我心里,这本书是独一无二的。并不是每个译者都有这样的幸运,至少在过往十几年并不算很长的翻译生涯中,我体会到的翻译之苦和累远远大于翻译的快乐。偶尔,一本冗长的书翻译到一半,就会心生悔意,不单单是因为体力上的透支,更主要的是书中弥漫的哀伤情绪会让作为译者的我久久沉浸在其中,心情难以明朗起来,却又不得不坚持下去。
而这本书却不一样,早在动笔翻译之前,我就已经在给儿子读图画书时无数次与那些名气响当当的插画家相遇,昆廷·布莱克、伯宁罕夫妇、凯文·汉克斯、威廉·史塔克、桑达克等等,他们的作品无一不让我着迷。
自从儿子出生以后,我像一个追星的小学生一样,追着我喜欢的这些图画书界的大师们,近乎痴迷地收集着有多少他们的作品,无论是中文版还是英文版。与其说是儿子喜欢,不如说是我打着给儿子囤书的名义满足自己阅读的私心。
他们的作品让生为70后的我仿佛重新经历了一次童年,仿佛一扇门突然打开,让我走进了一个从未经历过的丰富世界。凭着对作品的热爱和好奇,我对插画家也充满了好奇,很想了解这些书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个人的成长经历,而马库斯的这本访谈集满足了我所有的好奇心。
因此,2015年3月21日那天,当我的邮箱里赫然出现阿甲群发的这封主题为“天才小组新一轮集结——Show Me a Story可以开始动工了”的邮件时,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其他姐妹们也早就充满了期待,跃跃欲试,就等着阿甲一声令下了。集结令发出的当晚,天才小组的成员们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回邮件,争抢自己心爱的插画家。第一轮每个人只能抢一个,难免会出现撞车的情况。怎么办呢?阿甲不愧是一位经验丰富、做事有条理又高效的牵头人,他希望每个人再好好斟酌,根据访谈的篇幅长短、文字的难度以及自己可控的时间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翻译的一位插画家。
因为这本书,我与阿甲的红泥巴团队结缘,很荣幸成为一名“候补队员”,有机会认识曾经与阿甲一起翻译《亲爱的天才》、编写《童年的力量》的几位才华横溢的姐妹。我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我们所共有的对童书的热爱,让彼此之间毫无隔阂。
(我越来越感觉到,世界各地的故事会把我们连接在一起)
不同于我以往独译的翻译经验,这本书让我真真切切体验到阿甲团队所特有的那种研读式、合作式的翻译模式。说实话,我一向是惧怕合译的,因为参与的人越多,后期统稿时花的精力也就越多。好在这本书是访谈集,每位天才的访谈都是独立的,彼此之间的关联并不紧密,只有一些常见的绘画术语、人名和图书名需要统一。针对这本书,多人合译反而是一种优势,能够静下心来专攻某一位或某几位插画家,做细致的研究和翻译。
按照阿甲事先的约定,我们每翻译一位天才插画家,就尽可能去搜集有关这位天才的英文资料,找到访谈中提及的所有作品,细细研究,撰写履历表;完成译文后还要相互对译稿进行初审,并讨论修改,然后再进行下一轮的挑选。有时,译前准备所花的时间要远远多于落笔翻译的时间。修改两稿后,再由阿甲做最后的审校,统一术语,润色文字。他不愧是中国童书界的百科全书,不仅对书中21位天才及其作品如数家珍,审校译文时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们每个人的译稿上,都有他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有时候,为求一个词的准确翻译,我们会往来数封邮件讨论查证,他也会向插画界的朋友们求证。
最让我佩服的是,阿甲对待童书界的这些天才,有着孩童般的好奇心和侦探一般的洞察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还记得我在翻译薇拉· B. 威廉斯的访谈中,由于许多有关她的资料中很少提及她的sister,所以这个词在文中出现时,我根据自己粗浅的判断译成了“妹妹”,没想到阿甲在审校时又进行了细致的查证,辗转在网上查阅了很多文章,居然从薇拉的讣告里查到了这个sister的全名,是Naomi Rosenblum,最终绕了好几个弯,终于判定Naomi是薇拉的姐姐,而不是妹妹。
或许读者在读的时候,不会留意也不会在意这些,甚至作者马库斯本人也有可能并不清楚,但阿甲对于细节有着完美主义者的考证情结。由他最后把关,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翻译六位天才的过程宛如一场奇遇,让我时而惊讶,时而无限感慨。书中好多天才都是偶然走上图画书的道路,他们当初都未曾预料到会有日后的成就。
比如,原本从事舞台设计的海伦·奥克森伯里因为最小的女儿从小患有湿疹,于是开始专为1-2岁的小宝宝创作纸板书,开创了英国婴幼儿图画书的先河。
一向关心社会问题、精力充沛、性格开朗的薇拉· B. 威廉斯在经历过许多职业之后,48岁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与图画书结缘,并创作了自己的第一本图画书。
而我最爱的威廉·史塔克呢,他曾是《纽约客》杂志赫赫有名的漫画家,年逾六旬将画笔转向图画书的创作,竟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出版了十几本图画书和风趣幽默的小说。
他们的人生,原本并没有设定要向童书领域进军的目标,却机缘巧合,凭着长期积累的绘画天赋和对儿童、童年的独特理解,偶然踏入这个领域,从此成就了深受全世界小朋友们欢迎的多部佳作。
另外,翻译过程中打动我的,还有每位天才孩童时期对绘画的热爱,以及在他们身后不断鼓励他们的父母。
说到人生中的偶遇,写作这本书的马库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伦纳德·S.马库斯
作为当今美国童书界公认的史学家,如果不是他在二十多岁时偶然走进书店,一下子被《晚安,月亮》俘获,而后着了魔似地开始研究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或许美国童书评论界便少了这样一位视野广阔、治学严谨的童书史学家、评论家,我们也无缘这部精彩的访谈集。
《晚安,月亮》内页
每一篇访谈都历经数月的准备,无论从他词汇丰富、思维缜密的英文写作,还是对受访者所提出的精彩巧妙的问题,都能看出他极高的专业性以及钻研的工匠精神。翻译他的文字绝非易事,有时一句话长达数行,蕴含丰富的语义,逻辑严谨,没有一句废话或表达多余的词,在英文写作中也称得上是上乘之作。
生活中的马库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一丝专家或学者的架子。我曾有幸于去年和今年在上海聆听过他的两场讲座,也曾与他有过书信往来,并得到他的无私帮助。这位年过六旬的长者,一讲起童书来,眼睛里闪烁着孩童般的光芒。坐在台下,听他在一个小时内将图画书的历史娓娓道来,如沐春风,我仿佛走进了时间隧道,久久不愿出来。
马库斯与阿甲
愿这部对21位世界顶尖插画家的访谈录,能把同样的惊喜和感动,带给热爱图画书的你。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图画书为什么重要》
若还想购买同系列的《亲爱的天才》《童年的力量》可在当当,京东搜索!
本文撰文:董海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