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粑粑麻麻们的苦口婆心,每件事情都是秉持着 “我这样做是为你好“的理念去做,恨不得把一切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给踢开。所以在孩子还没尝试的时候,就及时制止。可是接下来呢?
在争抢杯子的过程中,水洒了,孩子哭了
到处摸的宝宝呢,直接把地上的东西放嘴里,还冲着妈妈做鬼脸。
要拿剪刀的孩子呢,在妈妈转身的时候,马上把剪刀藏到裤兜里。
貌似,这样的禁令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怎样才能解决类似的问题呢?让曾经是李老师的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了解孩子尝试的“潜台词”
不久前同事给我分享了一个视频,影片里的小朋友开心的吃着蛋糕,小手小嘴都沾满了奶油。
一旁的奶奶看了笑着说,“快用纸巾擦擦吧,像个小花猫。”
孩子听了,不仅没有按照奶奶的方式做,反而兴奋地把手上的奶油涂在了脸上。
“呀,你看多脏啊,快擦掉!”听奶奶的语气,明显着急了。
这回可好,孩子把手上的奶油转移到桌上,沙发上,墙上。而奶奶则追着孩子尝试制止。
“最后怎样了?”看到这我不禁问。
“就叫奶奶别管他呗,越关注他反而会越兴奋。大概冷静了几分钟后,他觉得没意思,就没有再继续了。 ”
好奇和试探只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小步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一张白纸,他需要很多的尝试,通过观察才会知道别人的底线,知道事情的对错。
好奇害死猫,但没有好奇,世界又会变得平淡无奇,孩子的学习成果也需要通过尝试来验证对错。拥有好奇并保持下去的过程恰恰成为孩子成长的最好见证。
试探的去做是大多数孩子做事的出发点,他们需要通过对真实世界的实操验证对错。每个尝试都代表着一个进步,其中包括了对与错,只有做了才能知道是对是错,孩子也会在其中找到属于他的世界观。
安全范围内允许尝试
还记得早教中心的培训老师有分享这样一个故事:女儿妞妞是个很爱漂亮的小女生,每次买了新裙子都会迫不及待地穿去学校跟小伙伴秀。这不,昨天刚买的裙子又让妞妞穿在了身上。
因为最近降温厉害,妈妈觉得这裙子略显单薄,就跟孩子说: “天气凉,你这样很容易感冒的,还是穿裤子上学吧!”妞妞当然是不愿意:” 不要,我才不会感冒呢,就是要穿裙子! ”
“感冒很难受的,你不怕吗?”妈妈问。
“我才不怕感冒呢,就是要穿裙子!”妞妞撅着小嘴。
“好的,那你穿裙子吧。”妈妈接受了妞妞的坚持。果然放学回家后,妞妞感冒了,各种难受。 从那次之后,妞妞知道天冷的时候要多穿衣服,也知道妈妈说的话是为自己好,要听。
松开双手让孩子去尝试
可以让孩子在一个安全范围内,去尝试大人觉得 “不对”的事情。
孩子对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家长一味地制止,反而会更加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或是反叛心理。
与其我们事事把关严实,还不如松手打开一扇门,让孩子在一个安全范围内,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多去“碰壁”。
经历过的事情才能让孩子印象深刻,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关爱。
“尝试”成“犯错”?需引导
课堂中听过一位妈妈的分享,4岁的儿子把烧好的开水倒入鱼缸里。里面漂亮的金鱼全被烫死了。
妈妈看到了很生气,但是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还是保持着理智。
“东东,你不是很喜欢小动物吗,为什么要倒热水呢?”妈妈压住了怒火,语气温和地问。
东东哭得伤心,“我摸了鱼缸里的水好凉,怕金鱼会感冒,就把热水倒进去了,可是为什么它们都死了?”
原来孩子的尝试不是为了捣蛋,而是出于善心。可是因为自己的认知有限,才导致金鱼死了。妈妈知道原因后,摸了摸孩子的脑袋,“妈妈知道东东是关心小金鱼,可是金鱼和我们不一样,它们是需要生活在冷水里。”
“我以后只给金鱼倒冷水!”东东听了连忙说。
“嗯,好的。”从那以后,妈妈会经常和东东一起阅读关于自然和动物的绘本。孩子也表现得非常积极。
理解原因,及时引导
当孩子的犯错时,无论我们多么生气,一定要努力克制住情绪,不要乱贴标签,比如“坏孩子!”“惹祸精”等等。一定要了解原因。
等到我们和孩子都心平气和的时候,不用命令的语气,而是用建议的方式跟孩子沟通他的错误,你会更深刻地了解孩子犯错的心路历程,完全可以借机引导孩子认识世界,引领孩子自我成长。
相信孩子,在可承受的容错范围内,给他们一个充裕的空间去尝试。 帮助孩子在实践和错误中总结经验。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 :尝试也是孩子成长路上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是有限的,既然如此,不如给孩子更多机会去尝试,教会他们如何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