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西安一个刚满月的女孩火遍网络,原因是父亲给她取名“王者荣耀”并成功上了户口。接着,有网友爆出重庆有个女大学生名叫“黄蒲军校”。昨天,媒体又报道说,记者查阅了杭州14所小学4000多人的新生名册,发现学生名字用字扎堆现象十分突出,尤以“han”音汉字最为集中,还有个家长给孩子取名“柯可曦里”……
记得我读大学时,有位姓顾的教授专门写了本书研究姓名。书的扉页印有他的《献词》:“人是宇宙!姓名是宇宙!姓名学是宇宙!”顾教授要是读到这些新闻,我想他大概还需要在献词中加上一句:“有时候,他们让人脑洞大开!”
玩笑归玩笑。现在的孩子取名确实有点乱,表现有二:其一是“太没个性”,大量姓名重复、大量名字用字重复,不仅造成姓名的区分度低,还可能影响今后的社会管理与个人生活;其二是“太有个性”,一些孩子的取名完全是家长在标新立异甚至哗众取宠。除了前述引起争议的名字,像近些年媒体报道过的“是朕”“赵C”等名字,都有些讲“个性”讲过了头。要说态度,我看这些家长对待孩子取名的态度就不够严肃、严谨,缺乏应有的“敬畏感”——既敬畏先人,也敬畏今人、敬畏后人;既敬畏社会,也敬畏传统、敬畏文化。
“我的孩子我做主”,从法律意义上说,家长怎么给孩子取名是个人自由,但孩子的名字具有社会和文化的属性,它又不单纯是家庭私事。对于孩子的名字,我国《婚姻法》《居民身份证法》和《户口登记条例》等法规中都有较为原则的规定,家长并不能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再者,孩子的姓名还是一个与生命个体紧密结合的传播符号,它不只是个称呼,还是孩子的“商标”和“品牌”,是一个孩子之所以区别于另一个孩子的重要“标识”,对此有必要像企业命名一样郑重其事。现在,全国已有29万个“张伟”、27万个“王芳”,“00”后名字中含有“han”“xuan”等读音的单字也比比皆是、越来越多,家长如果还要执意扎堆、故意重复,岂非有些过于随意、固执了?
在旧时代,如何给后代取名不是一件小事,既要引经据典,又要独出心裁,还要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避开当时的社会禁忌……较典型者如苏洵,在给两个儿子取名“苏轼”“苏辙”后,专门撰文《名二子说》交代原委、袒露心曲。那时候,孩子的名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家长的脸面、反映家族的传承,没有理由不郑重其事。今天的家长已没有那么多讲究,但为孩子取一个既有个性又不失规范的名字,同样关系到孩子的自我认知、健康成长,关系到孩子的社会认同、社会评价。在这件事上,家长理应抱有一份敬畏之心。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有人说,现在家长给孩子取名乱象频出,有必要专门立法加以规范。其实,早在10年前,公安部就制定了《姓名登记条例(初稿)》,下发各地征求意见,但此后因争议不断就没了下文。立法规范当然有必要,但法规只是技术性的基本规范,对于大量重名、用字扎堆、过于“个性”等现象,法规仍然鞭长莫及。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引导社会形成理念共识,并且在实践中加以落实。以敬畏之心为孩子取名,正是这一共识的核心前提。
(文章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