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怡 (林怡育儿会所创办人,有多年早教编辑经历,担任多家育儿杂志、报刊、亲子机构专家顾问及专栏撰稿人)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为了靠近,唯有亲子之爱是为了“分离”。总有人将宝宝黏人与不独立画上等号,于是,对黏人的宝宝施加压力,让他尽快走出去便成了我们常用的手段。
然而,黏,未必不独立;不黏,也未必更独立。亲子早期的黏度与宝宝未来的独立度之间的关系何其微妙,又岂是可以如此简单判定的事情?
宝宝与生俱来的需要
对宝宝来说,黏人是一种本能,是人类成长必然的一种阶段性需求。通常来说,宝宝黏的都是妈妈。毕竟,妈妈从怀胎十月就已经与其声息相通,建立起了很好的连接。
除非妈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宝宝才会考虑转换黏人的对象。通常的情形是,每天一大早,小家伙一睁眼就会爬向妈妈。若妈妈还在酣睡,他会拍打妈妈的脸,拽妈妈的手,大声嚷嚷,以此让妈妈感受到他的存在。
若妈妈不在身边,他便四顾寻找。找不到,他的天空似乎就此坍塌,于是,哭闹、甚至惊恐地尖叫几乎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
摸到妈妈的脸,听到妈妈的声音,闻到妈妈身上的味道,感受妈妈拥抱、亲吻时特别的感觉,这是宝宝此刻唯一的需求。就算换一个看起来很有趣的人陪伴他,也是枉然。陪伴,是宝宝的一种需求,但不是单纯的陪伴便可以满足。
这里面,隐含有更多情感需求的成分。因此,他会挑人。他只要他最爱的那个人。至于陪伴他的人有趣不有趣在其次。每个孩子变得黏人的年龄都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年龄段,孩子的表现也会不同。
从一刻不能离开妈妈,过渡到偶尔可以自己玩一会儿,似乎忘了妈妈的存在,但玩着玩着,突然想起来,便急切地寻找妈妈,再过渡到终于不那么在意妈妈,只要确定妈妈会在需要的时候出现便很安心,终至完全不必依赖妈妈,便可以自在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这些飞跃性的发展发生在哪个年龄段并不重要,因为它们常常不那么固定,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同时,它与妈妈是否能无条件接纳宝宝的这种行为,并给予他足够的心理支持,以及应对宝宝黏人的方式方法是否得当有关。
因此,我们不必过于刻板地去通过年龄来考量。明白宝宝有这样的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天经地义,并且能够充满满足他的需求足矣。
黏人背后自有深意
黏人的天经地义首先源于宝宝年龄小,缺乏更多的自主性,他不得不依赖抚养人来满足他生存与情感的需要。于是,在这种本能的驱动下,黏上那个他信赖的人,是他唯一可以把控的事。
当这个人无条件地满足他黏的需求,他的内心变得安宁,因此,他可以放心而自在地成长。当此人有所保留,甚至显得厌烦,急于逃离,或者急于去改造宝宝,将其推向外面,他便恐慌无比。
出于生存的本能,他唯有更紧密地黏着这个人,片刻不敢放松。于是,一种“黏与逃”或“黏与推”的模式形成。在这种模式的不断冲击下,宝宝内心的恐慌感日甚一日,他的黏人也日甚一日。恶性循环便形成了。
这个恶性循环给他最初的人生经历蒙上一层阴影,挥之不去。多年之后,它们依然刀刻般在他内心留下印痕。更糟糕的是,他与抚养人之间不曾建立起的信任感被泛化到其他所有的关系。
比如,成家之后,他会将这种模式复制到伴侣身上。于是,过度捆绑的婚姻关系必然让双方陷入困境。对方或许会逃离,或许会把他往外推。
即便对方没有逃离,也没有将他往外推,他也会不自自主把对方逼上逃离或者拒绝的绝路。因为,“黏与逃”“黏与推”是他熟悉的模式,此外他别无选择。
相对来说,人类更倾向于认为熟悉的更安全。为了寻求这种安全感,我们会本能地创造条件使之趋向熟悉的模式,尽管这个熟悉的模式也令我们很受伤。
总之,儿时的亲子关系或带给我们滋养,或带给我们伤痕。因此,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宝宝的黏人,以更恰当的方式对待宝宝的黏人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将来的分离做好呵护和准备
从来到世间那天起,终其一生,唯一能够如此深心信赖我们的人,不是父母、夫妻、朋友,而是那个与我们血肉相连的小毛头。况且,这种情形不会长久,仅仅短短的几年。之后,远离便是必然。
届时分离的恐慌感将再度袭击,让我们痛并失落着。因此,珍惜并享受这段时光,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宝宝的黏,加倍地放大了我们作为人的价值。
同时,在这被放大的价值背后,因黏连而被捆绑、被过度需求、被不熟悉的模式控制的恐惧感随之而来。于是,一方面,我们急于让孩子独立,另一方面又因孩子走向独立带给我们的分离感、不被需求感、低落的价值感而失落、恐慌。
而处理孩子与我们之间黏连的这种关系,不仅是孩子成长的需求,也是我们自身成长的需求。将这种冲突转化为亲子共同成长的机会,是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更何况,亲密与分离,没有绝对的分水岭。在亲子关系上,亲密是分离的一部分。分离亦是亲密的一部分。这似乎是一种矛盾的观点,但它确乎如此。
一个被充分满足的孩子,他从我们身上获得一种能量,他更有力量远行,他与我们的连接也更充分,这种亲密为分离提供了动力,他自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坚定。而一个没有被满足,甚至被我们软硬兼施推出去的孩子,他从我们身上获得一种负能量, 他将变得匮乏、软弱,少有前行的力量。
当我们足够接纳宝宝,满足宝宝,向外行走,是他们必然的一种需求。因此,黏也罢,离也罢,都不过是生命成长过程中必然迈出的一步,又一步。
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紧张。顺其自然,让一切自然而然地来,自然而然地走。来了,带着爱,接纳它,滋养它;走了,带着爱,放下它,祝福它。这,许是我们最可取的态度。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形——宝宝的黏人只是我们自身需求的投射,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本文系《时尚育儿》杂志约稿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妈妈圈微报——《时尚育儿》杂志旗下母婴app,最懂你的育儿灵感探索平台,为孕、0~6岁孩子的妈妈们随时随地提供试用、抢购、资讯平台,让新手妈妈的育儿生活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