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有奖征集|见字如面,写一封爱的家书给父母吧!

作者:贝塔故事 09-29阅读:5729次

从 前 的 日 色 变 得 慢

车 , 马 , 邮 件 都 慢

如今生活节奏加快,

手机逐渐替代了信件,

短信微信替代了笔墨,

但在点开微信、短信的那一刻,

总会少了点拆开书信的激动、喜悦和感动。

仔细想想,

我们有多久没有写或者收信了呢?

又有多久没有手写一封家书了呢?

贝塔故事特别企划

“中秋写一封家书”活动

(向下滑动查看!!)

又是一年中秋即将来到,亲爱的孩子,无论你在不在父母身边,你肯定总有一些话想跟父母说却未曾说出口,那就让我们亲手写下我们对父母的绵绵深情吧~

参与方式:亲手给爸爸妈妈写一封家书,字数不限,并将其直接拍照,发送至贝塔故事微信后台,发送时请一并附上“小宝贝的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哦。

我们将从中挑选出心意满满的3封家书,并送上精美的中秋礼物一份。结果将在明天的微信中展示出来哦~

家书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欧阳修的《与十二侄》,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翻译家傅雷的《傅雷家书》……时至今日,这些饱含深情的家书,读来仍然让人为之动容。和它们一样,很多家书已经悄然沉淀进历史,成为一种书信文化,除具有文学、历史价值外,还兼有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诸种文化之美。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日前寄上海婴照片一张,想已收到。小包一个,今天收到了。酱鸭、酱肉,昨起白花,蒸过之后,味仍不坏;只有鸡腰是全不能喫了。其余的东西,都好的。下午已分了一份给老三去。但其中的一种粉,无人认识,亦不知喫法,下次信中,乞示知。上海一向很暖,昨天发风,才冷了起来,但房中亦尚有五十余度。寓内大小俱安,请勿念为要。

——《鲁迅致母亲》

家书能呈现人的内心世界

当电话和互联网闯进我们的生活,书信逐渐落寞,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谁也没法逆转。但家书有现代通讯手段无法取代的功能,“个性化表达”就是其中之一。“就像‘字如其人’‘见字如晤’等所言,书信里的字迹能够反映书写者的内心活动”。与之相比,短信、电报的表现形式是格式化的,它们按照统一标准发出,书写的个性消失了,人的个性也被消磨和掩饰了,从中很难看到发送人当时的情感状态和情绪波动,看不见一个活生生立体的人的内心世界。

今天是八月中秋,日近黄昏,月已东升,坐在一排石窑洞中的我,正好修写家书寄远人。今年此地年成不好,夏旱秋涝,直至前天还是阴雨连绵,昨天突然放晴,今天有了好月亮看,但是人民苦了,只能望收到二成左右。河东来电,亦说是淫雨不止,不知你们那里的情形怎样?

——周恩来致邓颖超《山居中秋,对月怀人》节选

家书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真挚的家书维系情感的力量是绵长深厚的。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这些诗句都生动地表现了深厚的感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千年前的唐朝家书,和700 多年前的“行行无别语, 只道早还乡”明朝家书,情感是共通的。“除非破产,既想破产,大人要知,咱非前数年家道。信写至此,令儿实哉伤情,泪湿胸前。”70 多年前的农民家书,和“我开始关心落叶了,银杏叶和枫叶是最爱,可以夹在信纸里,给你寄去。那是我火热的一颗心”20 年前的家书,情怀是一致的。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你在信纸这头

写下点滴

父母在信纸那头

感受幸福

一支笔

一张信纸

带给家人爱和温暖

就是如此简单

今年中秋

让我们为家人写一封爱的家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