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了西宁,青海湖、茶卡盐湖浪了一圈,感受了一把高原反应和美景,可能是职业病吧,在回西安的前一天晚上在西宁街上看到了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事情,想跟大家聊聊。
晚上我和可爸还有可小姨、小姨夫一起出去找夜市,那天晚上住的是西宁的新区,街道修的特漂亮,周围饭馆和停的车也都很上档次。
我们在街边找吃的,看见了一家三口,爸妈领着一个男孩,男孩大概也就是刚上小学的年纪。一家三口有说有笑。
突然男孩不小心绊了一下,也没摔多狠,但多少是有点觉得没面子,爸爸看到了就在旁边哈哈大笑(说实话,绊的那一下确实有点好笑),小男孩就气急败坏的上去打爸爸,那自然是打不过的,爸爸狠狠地把他头拍了一下说:“你是不是脑子有毛病!”。男孩站在那里一声不吭,可以想到是很生气,但是没法反抗。
然后男孩妈妈开口了:“你怎么能打爸爸呢?你这样不对,又不是爸爸害你摔倒的!”男孩不服,顶嘴说:“可是他笑话我!”妈妈说:“他是你爸爸呢,又不是对你有恶意!你打人这个行为就是不对!小孩子就不能这样目无尊长!”孩子爸爸也在旁边附和:“你摔倒能怪我吗!”
最后小男孩垂头丧气不说话了,跟着爸妈继续走。
他打大人确实不对,但是爸爸嘲笑他就对吗?如果你说,我笑他一下怎么了?那我要反问一句,一个五岁的男孩打你一下又怎么了?
尊重从来都是互相的,而现在社会的很多成年人,包括父母自己,都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而不把孩子当人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社会近些年对于孩子的包容度越来越低:婴儿不可以哭闹,小孩子不可以撒泼打滚,不可以顶撞父母,不可以淘气。
某卫视的亲子节目里,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被观众拿着放大镜在观察,大概是去年不是冒出过一个金句说:“多多都已经八岁了,不是小孩子了。”八岁不是小孩子,难道28岁才是吗?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位妈妈独自带着孩子坐飞机,害怕孩子吵闹,于是给舱里每一位客人都准备了耳塞和糖果,这位妈妈的举动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当然这位妈妈做的很不错,充分考虑到了别人的感受。
但是微博上另一个妈妈的言论让我更加赞同,她说,她曾经也是这样做的,但那是仅有的一次坐头等舱,因为人数少,所以发的过来,你想象一下坐在经济舱,100多个人,你光是糖就要背一大箱子,想想还不如不出门了,难道因为他是婴儿就没有坐飞机的权利了吗?
现在公共的认知几乎扭曲成了:孩子只要敢在公共场合哭或者有任何不得体的行为,就是熊孩子,而家长只要没能让孩子立刻止哭就是熊家长。
相信我,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不止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比孩子的家长更着急,你只是心烦,他们可是心疼加心烦加愧疚。
今天看到一个关于熊孩子的新闻,点开评论,几乎没有人反思家庭教育,而是都在说:这孩子就是欠打,打一顿就好了。甚至还有人举自己的例子:“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我妈上来就给我一个巴掌,打那儿以后我就再也不敢了,以后我孩子要是这样我也肯定是一巴掌上去。什么说服教育都是扯,只有打一顿才管用。”
紧接着又看到了一条哈士奇把一只小狗咬死的新闻,底下的评论和对待熊孩子的态度是一样的:狗子就是需要打,说教没有用,必须打,彻底打服了就乖了。
很讽刺,大部分人现在教育孩子和教育狗用的是一个方法。
熊孩子的新闻评论里杀气都很重,大家都有一种恨不得穿过屏幕去直接把这个孩子打一顿泄愤的感觉。如果要深究,估计这些人自己小时候也从没有被温柔对待过,当他是“熊”孩子的时候,没有人去理解他“熊”的原因,而只是想着打一顿就乖了,久而久之,他自己也认可了这个观点:孩子就是骨子里坏,必须要用暴力镇压才能茁壮成长。
你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就是这个世界曾经对待你的态度,而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的世界。有一句形容情侣之间的话也特别适合形容亲子关系:我曾经希望你为我遮风挡雨,但后来才发现我所有的风雨都是你给的。
当然,这篇文章也不是想宣扬圣母般的观点,家长就一定要做到完美包容,家长也是人,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容易。只是,自己不容易就要找方法纾解,而不是归罪到孩子身上,你觉得摊上这样的孩子你很痛苦,可能孩子也觉得有你这样的爹妈他很想死。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生活中的道德标兵们,当你自己能达到你对孩子要求的那些讲文明懂礼貌、上进、懂分享、有爱心,你可能才有资格要求孩子做到这些。如果你活了30多年都没法做到,凭什么要求才几岁的孩子去做呢?
在节前发这篇,是因为大家过节可能都要带孩子出去,不论是亲戚聚会还是出去旅游,免不了要让孩子接受他人的审视。而对于有些内心缺爱、看谁都不顺眼,见不得你对孩子好的人,礼貌的送他一个微笑外加“呵呵”就行了,自己孩子什么样,只有自己最清楚,你需要替孩子过滤那些恶毒的话语,而不是让孩子去为你的焦虑承担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