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妈,我家宝宝23个月了,最近突然变得爱动手打人。我严厉制止,可是不管用。很怕他以后变成小霸王,去了学校也天天打人,怎么办?”
最近我收到了好几条类似的留言,妈妈们表示一听说自家的娃闯祸打了人,真是头都大了。一方面担心娃伤到别人,一方面又担心孩子以后成了传说中的“熊娃”,被孤立。
2岁左右的孩子,正在经历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专门和大人对着干,甚至把“打人”当做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在他们心里,对“打人”的是非观并不是很清晰,因此大人此时的做法很关键。处理不当,孩子的“假熊”可就变“真熊”了。
两岁的孩子,为什么会频繁做出“打人”的行为呢?
1、家长曾经对孩子的“打人”行为给以赞同
从1岁左右起,宝宝双手的运动技能大幅度发展,他越来越熟练运用自己的“手”,拍人、打人,是宝宝在练习和炫耀自己get到的新技能。他只是纯粹觉得这样很好玩,并不是故意地“打”。
父母看到这种行为,不必做出激烈反应,但必须摆明态度,让宝宝知道这样做不受欢迎。然而很多大人看到宝宝打自己时,沉浸在宝宝成长的喜悦中,忽略了这个小动作埋下的隐患。尤其是老人带孩子的家庭,宝宝打爷爷的脸,爷爷却笑逐颜开:“宝宝好棒,小手真有力气。”
大人的这种行为,宝宝会自动解读为对自己的鼓励和夸奖。如果不及时纠正,宝宝便会喜欢上“打人”,尤其是和别的小朋友相处时,“打人”就成了他的互动方式。
2、宝宝的手臂力量发展不完善
2岁左右的宝宝,虽然已经能支配自己的手臂力量,但对技巧和力度的掌握还不够熟练。他分辨不清摸、拍、打的区别,就像我们说的小孩下手“没轻没重”。
所以我们平常会看到孩子毫无征兆地大力拍打另一个小朋友,对方被打哭,他还一脸懵,或者搞不清状况跟着一起哭。其实他只是想表达友好和亲密,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动作会打疼对方。
父母该告诉孩子,如果喜欢一个人,小手要轻轻地拍、摸、拉,大力会打疼对方哦。还可以演示给孩子看,怎样轻拍和抚摸,并要求宝宝这样对自己,这整个过程就像玩游戏一样。
3、宝宝想融入集体、获得关注
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进入群体时就会去打小伙伴,有事没事总是去“撩”别人。他企图用这种方式获得小伙伴的关注和接纳。
有时,他想表达“嘿,我想加入你们”的意思,但词汇量不够丰富或者表达能力有限,就会用动手作为交流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父母同样要及时纠正孩子的行为,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事后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与人交往的技巧。也可以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或者带孩子多参加群体活动。
4、物权或领地受到侵犯进行防卫
争抢东西在小朋友身上真的是见怪不怪。一个玩具、一个小凳子,都能成为他们一言不合就动手的原因。
2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和物权意识正在形成,属于他们的东西,不允许别人碰,喜欢别人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
父母可以通过绘本或者做游戏的方式,让小朋友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和小伙伴交换玩具,这样就能玩到两个玩具。如果不接受分享,也不要勉强,慢慢引导。
5、模仿暴利画面或父母的不当行为
孩子无意中看到有暴力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会在生活中模仿。家长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陪宝宝一起看电视讲道理。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下意识会以父母的行为方式来要求自己。如果家长自己“一言不合就动手”,无疑会给孩子造成错误的示范。
比如父母关系不和谐,总是吵架、打骂对方,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难免会有一学一,行为方式变得粗鲁、暴力。
妈妈们应对宝宝“打人”状况该怎么做呢?下面我总结几点处理方法,供妈妈们参考。
1、坚决杜绝以暴制暴
很多父母一听到自家的娃打人了,第一反应就是“那还得了,这么小就开始打人,以后还不得成小霸王”。于是,正在气头上的家长常常不问青红皂白,噼里啪啦先让孩子挨一顿板子。
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通过这样的惩罚让孩子记住不可以打人。但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
父母粗暴的行为方式,给孩子建立了一个错误的模仿对象。孩子认为“我是可以打人的,因为爸爸妈妈也是这么做的。”甚至会觉得,打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中明确提到:
经常挨打的孩子最终很容易成为一个喜欢打人的人,因为他们在挨打中学到,暴力是一种表达愤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制止伤害,安抚情绪
孩子打人,一定要第一时间制止他的行为,并且安抚他的情绪,不要急着去评价孰是孰非。待他平静下来,温和但坚定地告诉他:“不管多生气,打人是不对的,会让对方受伤。”
然后试着让孩子说出打人的原因,给孩子一个表达愤怒的机会。家长此时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告诉孩子,这样做大家更喜欢。让孩子知道除了打人以外,还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不高兴的时候,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就容易演变成发脾气、打人。家长平时可以通过绘本和游戏的形式,让孩子知道,怎样疏泄自己的情绪。
3、改善亲子关系,多给孩子关注
孩子天生就有被关注的需求,如果爸爸妈妈太忙,孩子觉得被冷落,就会想法获取大人的注意力,心里想着“打人的时候,妈妈就会来管我”。
因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亲密有爱的家庭环境,多花点精力在亲子陪伴上,会极大的满足孩子的安全感。
另外,爸爸妈妈也要做好表率作用。遇到问题时,沉着冷静,而不是情绪失控,呵斥甚至动手。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4、让孩子学会道歉
这是很多父母容易忽略的。一听说孩子打了人,大家最关先注的是弄清楚谁对谁错,然后对孩子教育一番,却忘记了道歉。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道歉的过程,让孩子明白,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做错了事,就要诚恳的道歉,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带上小饼干或玩具,分享给对方,“拥抱一下,继续做好朋友” ,让孩子慢慢体会与人交往的小技巧。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像橡皮泥,长成什么样的形状,全看父母怎么“捏”。“打人”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点小插曲。父母与其纠结打人这件事,不如好好修炼自己的“捏泥”技巧。毕竟父母才是离孩子最近的老师,父母及时正确的引导,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陪伴。祝各位妈妈捏的“橡皮泥”越来越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