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起手机就不放下?不急不气不高深的方法在这里

作者:央视少儿 10-11阅读:557次

我听过不止一个朋友,很好的朋友,有脑子的朋友,说过这样的话:我不管别人,我们家孩子我绝对不让他用手机。

就是说,当同龄的孩子80%以上都拿着手机,你的孩子露出山顶洞人看见电饭煲的表情,你也不介意。

守着这种铁律的通常是妈。

曾经我也是这样的妈。

但你别着急啊,你看我当年是怎么败下阵来的。迟早有一个老师,可能还不止一个,会通过各种APP和微信发布通知、传授知识、布置作业、提交作业、建群交流、接龙回复、填报调查表、参与竞赛……我知道有的学校,为了减负的目标监控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长,每人每天都要到一个APP上去登记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孩子一天不用手机都不行。错过了什么事,第二天老师会问:群里通知过,你没看手机吗?

此时你还不让他用手机,已经不现实了。

这股风儿最早刮来的时候,我也撑着没给女儿配手机。她等着我晚上下班回家,一般都是七、八点,用我的手机处理这些事情。后来,我回家逐渐变晚,需要她在手机上处理的事情逐渐增多……

现在,如果她一天不开手机,到晚上我还要好心提醒她:你要不要开手机看看?

你很自信地说:不会,我家孩子的老师不这样。

那是孩子还小,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往后你等着的。

不怪老师啊,看到这里老师不要生气,都是为了孩子好,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个例,咱们就说这社会现实,在这样的现实当中想办法。

况且,现在,家长的手已经天天和手机粘在一起,到了不带什么都行、就是不能不带手机的地步,你以为孩子会不知道那是什么?不想用?够不着?

用手机、用PAD,拦是拦不住的。

而且,一旦打开手机,处理完必须处理的事情,好朋友游三亚发了朋友圈、订阅的漫画公号更新了、喜欢的歌手推新歌了、喜欢的游戏出新款了……说真的,不可能不看。大人也做不到。

小时候我们春游、聚会,讲究点儿的还会带个相机,傻瓜的。现在孩子们一水儿都带手机拍照。搞起聚会来,都知道通过手机发个位置定位,方便集合。

所以说难办。

家长不心疼话费,不心疼流量,担心的是:自控力差、没有时间观念、影响学习、影响视力……

我自己摸索、萃取了3条方法,不要钱,都给你。

方法一:让他用,但是要划出框框来。

首当其冲的是时间。这个大人都有体会,手机上怎么有看不完的东西啊!举着手机,一晃儿一个钟头过去了。眼睛酸涩,正事儿没干,懊恼不已。

所以,请把手机上的计时器用起来。我女儿刚上初一,每次玩手机15~20分钟(不包括处理正事儿),一周两三次。每次看PAD 1小时(主要是在视频网站看动画片),一周两次。计时器一响,自觉关。这次自觉关,下次接着看。提醒了还不关,没下次了。如果孩子小、自控力差,规矩要定清楚,话要讲清楚,实操起来家长要把关。那些觉得“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怎样都行”的爸爸们,你们沉默是金别唱反调儿就好了,谢谢。

也包括其他“框框”。比如我给女儿定了一条规矩是,花钱的游戏不买。不是钱的事儿,实在是不想开这个口子。免费的游戏已经是海量了,花钱的游戏数不胜数,只要这个口子一开,我相信商家的威力,15~20分钟她是不够用的。

上个月,她特别激动地跟我说:“妈妈,我最最最喜欢的MC,以前收费,现在改免费啦!”我说那好啊。她非常麻利地把这个游戏在自己手机和PAD里都下载了。我“点”了她一句:这样你不管开手机还是开PAD,都要玩游戏了吧?她没说话,我也没再说。

又过了几天,她告诉我,PAD里的MC她已经删了,只留了手机里的。我问为什么,她说:你那天提醒了我一下啊。再说了,不管我在手机上玩还是在PAD上玩,都会占时间份额。

你们不要觉得我是“心机妈”。我女儿近视什么度数、功课忙不忙,我是很清楚的。况且如果一个事情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难题,禁止玩手机于是孩子就跳楼自杀了这样的新闻上了头版,你指望不用点儿方法就能解决?

方法二:随着他深入使用,问问他的使用感受,听听他对功能的分析,对一些你没接触过的游戏、APP的评价,聊聊怎么用更好用、更合理、更符合他的情况。

看完两个童书插画展,又买了一些绘本给女儿。

柜子上的两个Kindle也是才买不久。带出门是真轻薄。3本书、300本书、3000本书,都在这百十来克之间,方便。

同时也发现了不便:

1年以内的新书没有。

不能展示,或不能很好地展示绘本、画册。

经典名著未必是经典版本,想选一下出版社、译者,有的不予显示,有的只有一款,没的选。

于是明白了,热乎的新书买着看,漂亮的绘本、画册和经典名著的经典版本买了收藏,其他可以Kindle上看,而且要让它在“便携”这一点上充分为我服务,我是一个出门不开车、在外面有时会用书消磨时间的人。

跟孩子交流了一下这个意思,她也基本同意。漂亮的绘本、印刷精良的外版书在她手上摊开、摩挲,那美妙的感觉她是有体会的。她说:“我以后想要什么书,可以在Kindle上搜,你也在当当搜,比较比较。”

可说是呢。对于上了学的孩子,她有使用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在使用过程中,自然会发现其强大的功能和无可避免的短板,做出利于自己的选择。

关键是平时长期的熏陶,要让她有的比较、有的发现、有的选。

如果家里的书没有几本,家长都不爱看书,一年只去一趟书店或更少,孩子意识不到书的美好和深邃,只会觉得用电子设备快捷省事儿,那错不在孩子。

也不必把用电子设备和看书全然对立起来。若真好学,二者尽可以为自己所用,可以派不同的用场,孩子有这个选择权。

在女儿四年级开始做PPT的时候,她也是一上来就百度,也是傻傻的只用是人都知道用的前几条搜索结果。因为方便、快,大家都这么干。

从这么小就要开始复制粘贴、人云亦云?不可以!我给她找出书来,帮她节省时间,直接在核心内容夹上小条儿,让她看到注有心血和汗水的研究、见解。几次之后,她发现了书上所言与百度所言的不同,不止是正确与否,书上所言的角度、深度、个性化,百度都没法比。

我告诉她:“能写出这些书的人,自己看了无数的书,而不是上了无数次百度。”

这样做了几次PPT,她养成了自己查书的习惯。她的PPT细致、全面、与众不同,多次在老师的邀请下到其他班去当小讲师,对她是很大的激励。慢慢我们达成共识:简单硬知识上网查,比如查人名、年代、地点;手边没书,看到什么不明白的需要立刻了解,上网查;复杂立体的知识,查书,需要深度思考的,查书。在多次实践中,给孩子耳边吹这样的“风儿”,带着她印证这样的道理是不是对,一次两次别嫌麻烦,将来她完全独立学习的时候,知道应该如何把网络、图书馆用好,不受限,不偏从,别说“网络是万恶之源”,也别问“网上都能查到,看电视也能学知识,人为什么还要看书?”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方法三:相信孩子自己有成长的力量,如果不足,那就是需要你的时候。

通常来说,孩子所在的微信群,成员都是同学。稍微关注一下,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学优生说话相对少,有事儿说事儿。成绩不好的孩子,拴在群里的时间很多,聊天主题常常围绕“游戏”,喜欢用无意义表情符号大力刷屏,一个接一个发红包吸引大家注意,同学们一拥而上,点开一看,哇,1分钱!

不能简单推断说:玩手机使人学习成绩差。但是可以看出不同孩子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业余生活是怎么度过的。

学优生做作业。做完作业可能有课外班(可能是网校)。下了课外班看书。以教委现在对学生的要求,阅读量很大,而且将越来越大。看完书发展自我。我爱画画,从小画了好多年了,我可以画画。我有兴趣在下厨,我去帮长辈做饭,也是亲情融洽的好时光。

学优生剩不下太多时间在手机上,他们忙着呢。

当你的孩子拿起手机不放,你可曾用心去了解他的现状?如果是放学累了,跟同学聊聊天、玩一会儿游戏,达到休息的目的就好了,那没关系。如果他不喜欢现在的学习,不满意现在的生活,成绩激励不了他,挫折触动不了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应付不来,长期感受压力、倦怠、无聊,最后只有手机让他高兴,那是另外一回事。

就算应试教育+高校扩招,最后他能考上大学,也够呛能承担起自己成长的责任。届时让他上瘾的可能不是手机又是别的。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能做的,就是帮他找到自己的特质、天赋,多给他创造条件,让他做喜欢、擅长的事情,去发现那些事情的价值和趣味。一个人的电量不在有意义的地方消耗,就会在别处消耗。

家长还能做一件事:也尽可能放下手机、PAD。你追着剧,嘻嘻哈哈,孩子需要多大的定力才能埋头在书本里?不在一个房间他听不见?家庭氛围是可以穿透墙壁的。

女儿稍小的时候,我嫌她吵。她不在家的时候我看书,她在家的时候我看手机,反正看手机需要的脑细胞比看书少嘛。现在她上初一了,作业多了,我反过来,她不在家的时候看手机,她回到家,聚精会神做作业时,我捧本书看。为的是让她知道,看书学习是生活常态,妈妈明白她很累,但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承认,有时候不容易,有时候要“装一装”,但要求孩子做到,自己也不能差太远。如果我借此多看了几本书,那是我的收获,那是孩子帮了我。

本文作者简介

人称王老师,学的是电视,搞的是文字,做了14年时尚杂志的编辑记者,还做了12年的妈,创办公号“家有大孩儿”,推广从身到心、有趣有益的少儿生活方式。

撰稿:王老师

编辑:刘圆

本文来自央视少儿,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