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做到“不打孩子”(附详细教程)

作者:亲子游戏大全 10-12阅读:3628次

今天你“打孩子”了吗?

有家长问:“有专家说科学地打孩子是没有关系的,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为什么“科学”和“打孩子”被组合到一起了?

甚至还会有文章告诉大家:“打孩子要科学地打”,“几打几不打”,“孩子哪些地方能打,哪些地方不能打”,“为什么老外不打孩子可以,但是咱中国的孩子需要适当地打”……

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家长认为打孩子是很正常的育儿方式呢?

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有着同等尊严同等权利的个体

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保护自己身体安全和完整的权利,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尊重另一个人的身体,而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尊的人。

很多的父母还停留在把孩子当成自己私有物的认识状态。

孩子在小的时候需要大人的支持帮助,也需要帮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和边界,但是所有的这些需要建立在对孩子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如果把孩子看成自己的所有物附属品,自然就不会去费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也并不认为打骂孩子有什么不对了。

那“打孩子”是不是科学的育儿方法呢?

当!然!不!是!

大量的研究证实了儿童体罚会导致孩子出现低自尊、高反叛,会增加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品性障碍、物质滥用(酗酒、吸毒等)。

几乎所有的危险罪犯都有被长期威胁和惩罚的童年经历。

为什么说挨打会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

因为他们的身体不由自己控制和保护,而由父母操控。

父母会把他们的行为等同于他们,所以父母不喜欢他们的行为就会对他们进行身体惩罚。

于是,在孩子眼里,他们不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不是本身就值得无条件被爱的,父母对于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而他们的行为就是这份爱的条件,好的行为会带来爸妈的爱,而不好的行为则会遭到打骂。

所以这导致几乎所有爸妈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你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扪心自愧,小游老师曾经也对家里的孩子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敲键盘写这些文字的同时,想起来,是多么的羞愧。

根据“认识容量”理论,一个孩子大脑的认知容量是有限的,如果经常动不动就挨揍,他们会长期处于警觉状态,对父母的情绪和行为信号才能很敏感的“雷达探测”,一有风吹草动就惶惶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很多“认知容量”都被消耗到“探测雷达”上了,用于自己探索思考学习的自然就少了很多。

这个时候,我们指望孩子能通过挨打就突然懂道理,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孩子的行为改变,更多是源于恐惧和紧张。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管他懂不懂道理,只要他因为孩子改变行为,打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对于这种想法,我想请大家想一想:

孩子小的时候,挨打当下确实可能会发生行为改变。

但是这种改变持久吗?

是不是挨过打,要不了多久原来的行为还会出现?

然后,我们再想一想:

孩子小的时候,他怕家长打他,因为他太弱小,无力反抗。

如果他大了呢,他能和家长抗衡了呢?会怎样呢?

研究显示,那些小时候经常挨打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攻击性行为和叛逆行为比不经常挨打的孩子高出很多倍。

也就说,挨打并不能从长远上改变孩子的行为,只会一步一步毁掉孩子的安全感,以及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SO!只要有打的存在,都是强势的一方通过武力和伤害来控制一方。

何来科学?何来尊重?

得到的结果是:越打越反叛,越打越皮

所以,在遇到问题以后,我们可以尝试先问孩子这8个问题。

♣1:发生什么事情了?

让孩子有机会说话。不要习惯性的先给问题定性,更不要上来先劈头盖脸的一顿骂。先冷静下来听听孩子的说辞,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一下事情的真相。

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2:你的感觉如何?

让孩子情绪有个出口。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先不要急着教育孩子。孩子心里受到的冲击是主观的感受,没有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

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尽情发泄出来。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以下几个问题。

♣3:你想要怎样?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也不要惊慌,更不要害怕,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第四个问题。

♣4: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在这个阶段,我们就要尊重孩子的“童言无忌”,给予孩子意见的足够尊重。

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想点子,为孩子出谋划策,和他一起去向解决的方法。这样,孩子今后再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想着要向你求助。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第五个问题。

♣5: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去思考,并且了解,每一样的解决方法背后都有一个你需要承担的后果,你是否可以接受这个后果?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不能思考的明白。家长就要出现,帮助孩子去理清思路,告诉孩子后果是什么。但是这里父母应该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6:你决定怎么做?

当分析完所有的情况和后果之后,孩子也会权衡利弊,选择最有利的解决方式。而且,这一般也是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

即便他的选择不符合你的期待,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如果你出尔反尔,以后恐怕孩子再也不会相信你。

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7:你希望我做什么?

当孩子说出自己希望如何帮助他时,家长一定要积极表示支持。父母的支持是孩子坚强的后盾,这会让孩子更有信心。

等到事情过去之后,问他最后一个问题。

8:下次我们该怎么做?

等事情过去以后,给孩子审视自己的机会。反思自己的判断和解决办法是否有效,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年龄小,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运用一些策略和办法来解决问题。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家长要发怒之前,不妨试试先问以上八个问题,多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

另外,在这几个时候最好最好不要批评孩子

♣大庭广众下

在公共场所、亲戚朋友面前、或者孩子的同学朋友面前不要批评孩子,别看孩子年纪小,自尊心可是很强的,在大庭广众面前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很丢脸,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

而且,这种当众难堪还可能会让孩子对父母心生怨恨,影响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早晨出门时

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们在早上出门时要和孩子温馨的道别,让孩子一整天都能有个好心情,而不是让孩子从一大早就开始受气。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带着糟糕的情绪度过一天,又怎么能够安心学习呢?

♣晚上睡觉前

晚上睡觉前本是亲子交流最好的时间,如果在这个时候批评孩子,让孩子带着糟糕的情绪去睡觉,哭肿了眼睛是小事,孩子还很有可能会因此睡不好觉,或者是做噩梦,从而影响第二天正常的学习。

♣吃饭时

一家人一起吃饭,本来是件很开心的事情,但许多家长都喜欢在吃饭的时候教育孩子,这会让孩子觉得跟父母在一起吃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且,吃饭的时候责备孩子,还可能会导致孩子食欲不振、厌食、脾胃虚弱等。

♣孩子生病时

孩子在生病的时候,身体和心理都很脆弱,此时最需要爸爸妈妈的关心和陪伴,如果在此时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到非常的伤心、沮丧,严重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批评孩子也是需要技巧的!

♣自己先冷静下来

在批评孩子之前,家长们自己要先冷静下来,不要在心烦意乱或怒气当头时批评孩子,因为这个时候很可能会受情绪影响,对孩子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

♣适当沉默

孩子犯了错误,总会担心受到家长的批评,如果此时如果家长不言不语,孩子反而会紧张,这样孩子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要记住,小游老师亲测过,相比对孩子大吼大叫,莫名的沉默与适当的忽视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威慑性也更大。

♣统一观点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会导致孩子犯错后不积极检讨和改正,而是先思考怎么寻求庇护,甚至会因此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最后的最后,小游老师再给大家分享一下“外国父母用这些奇怪方法,去治不听话的子女”:

“熊孩子”们总是十分的调皮,近日就有网友在网上分享出了一组管理孩子们的照片,不知道这些照片有没有给你带来一些管孩子的灵感。 一对兄妹在打闹之后被父母套上了一件这样的T恤,上面还写着“好好相处”。

为了不让孩子们在家里打闹,这位贪玩的父亲想出了这样一个妙招,他打开了游戏机,带着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果然孩子们都安静多了。

这张图片很值得广大父母学习,一位小姑娘正在往一个指定的地点扫垃圾,这样小朋友不仅觉得乐趣无穷,而且家务的事情也被成功的解决了。

小朋友们总是喜欢在墙上乱涂乱画,这位父亲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方法,他带着孩子打了一桶水,拿着刷子,在院子里的木板上开始了创作。

为了防止孩子偷吃巧克力,这位妈妈也是煞费苦心,她将巧克力给偷偷藏在了青豆的袋子里,估计小朋友在家里找个天翻地覆也找不出来这几块巧克力吧。

一位小姑娘坐在购物车的座椅里,为了让她坐的更加舒服一些,她的家长在座椅后面摆放了两个拳击手套,坐的舒服了,她也就安静了不少。

很多小朋友都很害怕洗澡,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这种恐惧,这对父母在浴缸里放了很多荧光棒,估计小朋友看到这幅场景,肯定会迫不及待的想往浴缸里跳。

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喜欢打闹,这位爸爸为了在开车的时候能够更加的安静一些,他在孩子们的座椅中间都隔上了板子,真让人忍俊不禁。

小宝宝洗澡的时候总是喜欢在浴缸里放一些各种各样的玩具,但是这些玩具总是喜欢到处飘,为了防止玩具乱跑,只要把孩子和玩具放在一个框子里就可以了。

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小情人,爸爸总是非常疼爱女儿,为了不让女儿穿上这样的短裤,这位爸爸进行了亲身示范,真的是拼了。

怎样批评和管教,才既能起到作用,又不对孩子造成伤害呢?这就需要家长们把握好批评和尊重之间的平衡了。

小游老师跟大家且行且学习吧!!!欢迎评论、留言、分享你的心得与故事哦!!!!

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网上,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告知。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