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的朋友圈被这版“小戏骨”版《红楼梦》刷屏了,纷纷感叹这一群小朋友简直吊打小鲜肉……
小戏骨版《红楼梦》
这群平均年龄只有11岁的孩子惊艳了一众网友,一颦一笑,丝毫不逊于87版的《红楼梦》。
豆瓣评分也飙到9.3分这么高
▼
发型、妆容、服饰,
小戏骨版红楼梦都是致敬87版,
就连选的小演员,
眉眼间也同老版神似形似。
其实去年小戏骨们还演过《白蛇传》不仅小戏骨们精湛的演技让我们赞叹,还引发了关于孩子教育的大问题。
让小孩子去演这些爱情戏,会不会催熟孩子?
那么大的小孩,一口一个官人,一个娘子的,真的合适吗?
剧情里会有一些结婚、怀孕生孩子的情节,是不是会让孩子过早成人化了?
孩子们来演成人化的故事,到底会不会带来影响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何群群说,小孩模仿大人,其实就是正常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时间段“表演”或者“演戏”,对于孩子来说,更像是一种“游戏”:“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都玩过‘过家家’,模仿大人结婚啊,生小孩啊,或者是模仿电视剧里的一些表演,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你适当地满足,其实是能够建立对自己性别的认知。”
有专家称:从幼儿游戏里的角色扮演,到儿童的故事戏剧,再到我们国家的各种戏曲,乃至席勒或莎士比亚戏剧,这些经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善恶有报,扬善惩恶。
这些经典告诉孩子们,做人要真、要善良,才会美丽。
事实上,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大人的一面。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在哄孩子,殊不知有时是孩子在哄你。
就像小戏骨的导演潘礼平所说:
说实话,我们懂的,这个年龄的孩子也懂,和他们讲剧情、讲人际关系,他们其实都理解。外界以为他们才一点大,比较幼稚,那只是你看到的表面。
优秀的人的童年,也会很优秀。因为他们在别人想象不到的年纪,就开始充实自我。
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从来不是对应关系。
认知和意识,是由个体的经历形成的。
到底是孩子要童真,
还是你想给孩子你所失去的童真?
鲁迅先生谈“中国人的想象”时说,一见短袖子,就想到白胳膊,一见白胳膊,就想到全身赤裸...
同样,有些大人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小孩身上,却忘了自己也曾是个小孩…
就连我们小时候,不也都是玩着过家家,自己扮演爸爸妈妈情侣什么的,一个个戏精地长大么?
最后,小编想说,新生事物的产生需要公众的接纳。无需太担心,孩子,也一定会成为比我们更好的大人。不要再当专断的大人,不要用自己的人生去衡量孩子的。
还请相信,他们从小就懂得美和爱,懂得塑造自己的价值观,让自己的潜能变成无限可能……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