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父母们的又一封信】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尊重他,了解他真正的需求...本文,我将推荐一位重量级的育儿专家,两条判断是否就诊的标准,并解答三条家长们困惑很久的育儿问题。祝 小朋友,大朋友,儿童节快乐!
经常有新爸爸和新妈妈带着期盼来找我,每每接触到他们焦急无助的眼神,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紧张和压力——几经周转来找我,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就像握住了最后一根稻草。
我不是一个热衷于抛出数据的人,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组数据足够完美到可以匹配你们的宝宝。但是看着茫然无措的新爸爸和新妈妈,我还是会谨慎又谨慎地给出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是为了让你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有所参考,缓解你们因为一无所知而产生的无名焦虑——告诉你们最低不会低于这样,最高也不会高于那样,一旦偏离太多,你们就需要引起注意,需要就诊甚至紧急就诊。
关于网上问诊(线上问诊)我再多说几句,有些科室可能还是适合线上问诊的,但是儿科相对不太适合线上问诊。儿科本来就是一个哑科,儿科医生在临床并不是仅仅根据家长的描述和实验室的检查来做出诊断的,更多是通过直接观察包括查体解读孩子的真实情况来做出诊断的。家长的描述在严重程度上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一些重要的信息可能会在家长观察描述时被遗漏,加上很多疾病的初期症状很类似,婴儿月龄越小病情变化可能更快......所以,看家长们的网上留言提问,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瞎子摸象,我不希望因为自己的无知无畏耽误了您的孩子。所以,大家的提问,如果看到了,能简单回答的,我会直接回复你,不能简单回答,我可能会通过科普文章的方式统一回复。重要的是,有两条判断是否就诊的标准要教给大家:如果无法自行处理(因为每个人掌握的技能水平不一样所以依据个人能力情况来) 或者 心存疑虑拿捏不准(要相信自己的感觉) 请就医!
在养育宝宝的许多问题上,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能够给予你们最为合适最为正确的指导,并不是某一位专家,也不是某一本指南——尽管会有一大堆专家和教授指导你们该如何如何去做,可是你们同时也会发现,他们的意见往往并非完全统一,反而需要你们做出更多抉择——而且你们忽视了身边那位最重要的人的意见——对的,你们的宝宝,他的意见需要被聆听需要被尊重。
宝宝的成长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也就是专家和指南会给你的一些数据规律参考,每个宝宝经历每个成长节点的先后顺序可能相差无几,但是每个宝宝到达某个成长节点的时间并非完全一致。这些数据规律并不是成人对孩子的预期目标和要求,否则会给宝宝、父母和家庭带来压力。
孩子自己会告诉你“饿了”“困了”“该加辅食了”“该站立了”“该起步了”……当然也会自己告诉你他喜欢哪一种安抚方式等等。观察聆听宝宝的需求,要从宝宝的身高视角去理解他:
首先,通过观察聆听捕捉到宝宝给予的信息和提示,并尝试及时回应他;同时,调整你们的习惯来配合宝宝的节奏和步骤,随着宝宝长大,他也会逐渐适应你们的节奏和步骤;还要给宝宝创造相对安全的环境,给予他“自主权”,包括自由的空间和自由的时间,包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宝宝每天都在成长,他的需求能力每天都可能发生变化,也要随时做好迎接变化的准备哦。
蹲下来,试着站在孩子们的高度审视我们的环境,想象孩子屡屡尝试且不太熟练的动作,就可以发现我们周围潜在的安全隐患;静下来,试着换到孩子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想象自己与宝宝一般大时内心的渴望,就可以理解他们偶尔“犯错”的真实原因......当我们从身高到心理都回到“孩子”,才能真正保护好他们。我只是一个为孩子代言心声的人。当你们的孩子逐渐长大,你们也会逐渐认同一句话,孩子才是最好的育儿专家!
家长问:【如何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答: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推动孩子发展的三股巨大力量。疲惫不堪的父母们常会将孩子正常的探索行为当成是“惹麻烦”或者“不正常”。宝宝从喜欢吃手,到喜欢扔东西、爱好撕纸片......再到不停地问为什么,都是正常的发展。如果制止孩子的探索和提问,将会抑制他的好奇心,也会阻碍他的智能和情感发展。当然,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不意味着一定不能打断他所有的探索行为。比如,用旧杂志代替书籍让宝宝撕,用大纸箱代替椅子让宝宝推......给宝宝提供一些安全、简单、可玩的东西。如果宝宝不断叨念某个问题,这可能意味着他正在思考着更深层次的提问,你不必重复回答他,可以引导并回答他真实想要了解的问题。
家长问:【忍不住对2岁的孩子发脾气,让我感到内疚,这会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安全感吗】
答:比起内疚感,理解更为重要。孩子了解什么行为是能够被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动机是他害怕失去爱,希望获得赞许,前提是从他生命早期开始你们已经建立基础坚实的爱。大一些的幼儿能够逐渐意识到他对所有亲近的人有着一种混合情感,他会明白妈妈现在对他生气并不代表着妈妈不爱他。当孩子一旦意识到爱和恨的情感可以整合在一起,他不会把世界看成“全黑”或者“全白”,他也不会担心被别人极端的看为“全好”或者“全坏”......会更有安全感。
家长问:【孩子有个想象中的“朋友”,令我感到困扰】
答:允许你的孩子有个想象中的“朋友”。三、四岁的孩子会为自己安排一个想象中的“朋友”,跟“他”说话,与“他”玩耍,把好吃的和“他”分享,甚至睡觉都要和“他”在一起。有个想象中的“朋友”陪伴,有助于孩子发展与他人相处时所需的社交技能,比如分享、合作、讲次序等等。有个想象中的“朋友”陪伴,孩子可能会更善于处理陌生或者未知的情况,因为孩子觉得有人与他在一起。父母不必担心孩子因此会在现实中落单,当孩子不再需要那位想象中的“朋友”的时候,“他”就会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