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怀孕到生娃,你一定要懂的26个母婴常识(B)!(很全很有用)

作者:开心妈咪月子中心 10-03阅读:1715次

产后须知

坐月子到底要多少天?

传统认为是一个月,即30天。实际上,坐月子精确的时间应该是42天。因为,产妇子宫体的回缩需要6周时间,才能恢复到接近非孕期子宫的大小,产后腹壁紧张度的恢复也需6—8周时间。所以,坐月子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30天,而是42天。

月子期间4点注意

1.一定要休养一个月,产后两周忌过量运动。

2.产后要紧绑腹带,防止内脏下垂。

3.要有安静,舒适的环境,不能吹风。

4.不要流泪,少用眼。切记了!

容易导致回奶的食物

1、豆豉;2、乳鸽;3、太咸的或者腌制的食物;4、大麦茶;5、全麦麦片;6、韭菜;7、苦瓜汤;8、巧克力;9、香椿;10、麦乳精;11、麦芽;12、花椒。

坐月子的特效食谱

山药红豆汤:消除水肿+促进血液循环

食材准备:山药200克,红豆30克,红糖2大匙

具体做法:

1.山药切小块。红豆浸泡于水中4小时,捞起备用。

2.锅内加水放入红豆,以大火煮滚,转小火煮5分钟后,熄火焖30分钟。

3.转大火加山药,煮滚后转小火续煮5分钟,熄火,焖10分钟。

4.加入红糖调味。

5种蔬菜让新妈妈变“奶牛”

1. 莲藕(含大量淀粉、维生素和矿物质,行血化淤,清热生乳) 。

2.黄花菜(含蛋白质及磷、铁、维A、C等,尤其适合做汤)。

3. 黄豆芽(含大量蛋白质、维C、纤维素等)

4. 海带(含碘和铁较多,多吃能增加乳汁中的含量)

5.莴笋(含矿物质钙、磷、铁较多,清热、利尿、活血、通乳)

产后必知:少喝浓汤!

脂肪含量很高的汤,如猪脚汤、肥鸡汤等,有人认为这样的汤最补,殊不知,产妇食用过多高脂肪食物,会使奶水脂肪含量增加,不能让婴儿很好地吸收营养,还易使发生腹泻,产妇也易引起肥胖。应该多喝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清汤,如精肉汤、蔬菜汤、蛋花汤、鲜鱼汤等。

产后红糖别喝太久!

红糖益气养血、活血化淤,可助产妇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补血,促进恶露排出,利于子宫复位。但过多饮用红糖水,不仅会损坏产妇牙齿,如果夏天坐月子,喝多会导致出汗过多,使身体更虚弱。另外会增加恶露血量,造成继续失血,引起贫血。产后喝红糖水的时间,应以7-10天为宜。

育儿须知

判断婴儿营养状况的公式

考普氏指数:体重/克÷(身长/厘米×身长/厘米)×10

如3个月婴儿体重6000克,身长62厘米:6000÷(62×62)×10≈16;

根据考普氏指数标准,指数达22以上表示太胖;20-22为稍胖;18-20为优良;15-18为正常;13-15为瘦;10-13为营养失调,10以下表示营养重度失调。

照顾新生BB的14个贴心之举

1、单独小床

2、避免阳光直射眼睛

3、不需要用枕头

4、选择纯棉衣物

5、衣服单独清洗

6、勤洗小屁屁

7、奶瓶消毒后再用

8、吃奶后拍嗝

9、及早出去晒太阳

10、勤剪指甲

11、鼻孔、耳朵别随便抠

12、坚持抚触

13、注意清洁乳头

14、布尿布配合隔尿垫巾使用,纸尿裤更能防红屁屁。

闻屁识病

1、宝宝爱放屁并有酸臭味,这说明是宝宝消化不良的表现,应减少奶量,加喂开水减少脂肪和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2、断断续续不停地放屁,但无臭味,这种情况是孩子饿了,应及时喂食。

3、多屁多粪便,常由于孩子多食了淀粉含量高等食物引起,这时应减少摄入高淀粉的食物。

让宝宝更聪明的11个简单方法

1.多和宝宝说话。

2.多抚摸宝宝。

3.多回应宝宝的呼唤。

4.多让宝宝动手动眼。

5.多爬。

6.多搭积木。

7.多看图大、画面清晰、色彩鲜艳的书。

8.多给宝宝唱儿歌。

9.多和宝宝一起整理玩具。

10.多让宝宝玩“肮脏的游戏”,如玩沙子、泥巴等。

11.让宝宝多一点情感体验

清洗宝宝衣服的神奇窍门

宝宝每天活动量都很大,容易出汗,细菌滋生较快,宝宝的衣物如果没有清洗干净,容易引发的问题可大可小,而且宝宝的衣服大多是用棉布做的,棉料质地不是很好清洗,尤其是有吐奶、溢奶、粪便沾到衣物的状况,将小苏打调成浓稠状涂在弄脏处,静置一个晚上,第二天洗,非常干净。

婴幼儿的出牙时间及顺序

宝宝多大开始刷牙?

1.从宝宝出生后,干净柔软的纱布缠绕在手指上,为宝宝清洁牙龈。

2.萌出第一颗乳牙时,用指套牙刷。

3.长出四五颗乳牙时,可以使用硅胶牙刷。

4.乳牙长齐时,可以尝试使用单排的软毛婴幼儿牙刷。

5.三岁就可用有两排的软毛宝宝牙刷了。

最后强调:不要摇晃婴儿!

很多家长抱着孩子不断抖动,哭得越凶,抖的越厉害,直到孩子睡去,家长认为孩子是喜欢这个抖动的过程,实际上孩子是被抖晕过去了。

婴幼儿在一岁半前是脑发育高峰,而且出生后额叶未完全发育,脑组织的发育慢于颅骨的发育,因此颅内空腔较大,剧烈的活动头部会导致“摇拨浪鼓效应”,而最常见的是硬膜下积液,严重可治脑部损伤。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请各位家长不要再摇晃宝宝啦!